古希腊文明由两大传统组成:一是探讨自然奥秘的科学探索,二是培养公正和公开竞争意识的奥林匹克精神。当今的世界一流大学都秉承这两种传统,既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又促使科学研究的进步。 据我所知,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必修的体育课,他们的做法是把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学生日常活动之中。 只给奥运金牌获得者立碑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体育场旁边,竖着一块“活着”的石碑。说它是“活着”的,因为它不仅是为过去的成功者立的碑,也是为未来的成功者树传。这块石碑上镌刻着迄今为止该校校友获得奥运金牌者的名字,但是碑面还留有大量的空间,将来谁获得金牌,就把谁的名字加上去。这是富有创意的石碑设计,其良苦用心是激励后人。这种“开放式思维”的匠心,在别处还没有见过。 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斯坦福并没有为本校那些获得科技大奖者立碑。斯坦福有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这些殊荣,就拿诺贝尔奖来说吧,进入新世纪以来,该校已有11人获得这个奖项,在世界高校中名列第一。可我在斯坦福学习访学那么多年,走遍了校园每个角落,未见一个纪念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石碑或者塑像。 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斯坦福又表现不俗,共获得14枚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位于美国大学之首。从1920年比利时的奥运会起,每次斯坦福都派运动员参加。迄今为止,该校已获得139块金牌,共270块各种奖牌。如果一个国家能获得这样的奥运成绩,也应该算是体育强国了。 美国没有国家集训队的体制,运动员都是大学招募培养的。而且美国大学也没有设立体育系或者体育学院的情况,他们只有体育爱好者或者体育专长生,这些以体育见长的学生分散在各个院系,跟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学习。 名校之间的体育竞赛传统 世界名校之间不搞虚的排名比赛,也不计较五花八门排行榜上的名次高低,但是他们很在乎硬碰硬的体育比赛。那些同处一个环境中的世界名校大都有上百年的传统赛事,他们的这种坚持对大学精神的培养很有关系,培养师生的公平竞争的意识,以及为学校荣誉而拼搏的精神。这些赛事不在于输赢,也不在于技术的高低,而在于长期的坚持,在于几百年不间断的传统。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的赛艇比赛已经举办了160多届,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仿而效之,迄今也举办了140多届。这两对世界名校之间这一年一度的盛事,成了国际教育界的佳话。他们追求的不是名次,而是技术、力量和意志,如何在一个公开公平的氛围中,让年轻人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到极致。 旧金山湾区有两所世界名校:一所是斯坦福,一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它们的科技水准都在世界前五名之列。两所大学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他们就把这种竞争变为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比赛。每年这个时候,是两所学校的盛事,可供几万人观看的看台上坐满了两校的学生,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呐喊。 科学与体育是孪生姐妹 奥林匹克的格言为“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在1913年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提议,由国际奥运会批准的。这不仅适合于体育运动,也适用于科学研究。高快强,体育是从体能上去追求,科学则是从智能去实现。 现代体育运动和科学技术都发祥于古希腊。它拥有那灿若日月的人类文明的先哲,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而且,奥林匹克运动也是源于古希腊,但是随着古希腊的没落,奥运停办了上千年。 是德国的教育家挖掘出这个奥林匹克传统,是法国的教育家恢复了这项运动。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了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类文明这块硬币的上下两面。德国教育家库齐乌斯花了多年时间挖掘古希腊的奥林匹亚村,他在1852年1月在柏林宣读了考察报告,并建议恢复奥运会。法国教育家顾拜旦于1892年在索邦大学把奥运会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在希腊雅典正式举行。 把奥林匹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奥运冠军是普通的学生,普通的学生中有奥运冠军,这种教育模式包含着一种不一样的哲学。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一次获得5枚金牌的凯迪·雷德吉,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她要跟其他同学一样,修读基础课学专业。在这次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中,还有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工程学院、管理科学系的学生。大学不设体育学院,也没有给体育生的特殊照顾政策。 美国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草坪,每天都能看到在草地上扔飞盘、打排球的学生,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美国大学校园里的草地,不光是为了装饰校园,而且也是让人踩的,人们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地活动。学生的宿舍旁到处都是篮球场地,经常见学生在里面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