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凤山、石苍、菜溪等地发现野生“娃娃鱼”
【发布日期:2011-08-12】 【来源:】 【阅读:次】【作者:】
晚报讯(记者 李金春)近段时间,每当夜深人静时,仙游凤山等偏僻的小溪河流中惊现一种奇特的声音,声音如初生婴儿在啼哭,村民们以为是有人将弃婴丢在山区。西苑乡凤顶村的村民陈国寿等人寻找声音时,意外揭开这个谜,原来这婴儿的声音来自一种有四只脚的怪鱼,经专家鉴定,这种怪鱼被列入濒危物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昨日,记者在陈国寿家中看到,两只“怪鱼”用玻璃缸装着,一只体长达12厘米,另一只体长约有8厘米,有4条脚,头部扁平钝圆,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体表布满粘液,身上有许多黑色花斑,4只脚的脚趾十分明显,肚皮呈黄色花斑。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除了西苑乡有这种怪鱼,石苍、菜溪也有村民发现这种怪鱼。村民怀疑是“娃娃鱼”。对于村民所捕捉的四脚怪鱼,记者走访了仙游县农业局,该局水工站站长、渔政监察负责人陈福荣一见怪鱼,就指出这种四脚怪鱼正是珍稀两栖动物“娃娃鱼”。经过鉴定证实,凤山村民抓获的“娃娃鱼”为野生种群。这一发现改写了野生“娃娃鱼”已在仙游消失的论断。 陈福荣站长告诉记者,娃娃鱼,学名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般生活在清澈的山涧。因叫声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它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被称为“活化石”。由于“娃娃鱼”肉味鲜美,经常遭到偷捕滥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英国伦敦动物学会近年公布了一份100种最奇特濒危两栖动物名单,其中中国独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娃娃鱼”居榜首。目前“娃娃鱼”不单单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还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渔政部门指出,我国是“娃娃鱼”的原产国。由于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坏对“娃娃鱼”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该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娃娃鱼”的数量急剧下降,许多地方的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已于1988年将“娃娃鱼”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凡出售“娃娃鱼”必须持有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证》、《经营利用许可证》、《运输证》,并向经营所在地的渔政部门提出申请。 据介绍,大鲵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大鲵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身体腹面颜色浅淡。 |
一碗妈祖面 温暖一座城 市总工会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暖心活动
开放招商新模式 赋能发展新引擎
共沐妈祖情 扬帆海丝路
莆田市红十字生命接力志愿服务队:表彰先进 共话生命接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