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仙作
【发布日期:2015-11-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赵鲜明】

在赴福建莆田参评“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仙作展品中,有一件玲珑透剔精致瞩目的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大红酸枝国泰民安沙发十三件套》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百花奖”金奖,含金量十足。这是仙游坝下明珠红木家具有限公司仙作艺人蔡氏兄弟设计制作的。该套沙发采用大红酸枝木制成,全套沙发均为板心座面,三屏靠背,云头形搭脑,半圆形曲边,正中稍高,两侧略低;两端浮雕卷云纹,靠背和扶手攒框装板,板上浮雕清明上河图,全套雕有两百多个人物,北宋的市井百态,一览无余;扶手与中间板心浮雕喜鹊梅花图,惟妙惟肖,别具风骨;座面下束腰起冰盘沿,浮雕卷云纹和金钱纹;再下方是牙板浮雕卷云纹和蝙蝠瑞兽,寓意步步高升,吉祥如意;正中大垂洼堂肚,腿部挖缺,内翻马蹄,厚重而稳定。坝下明珠仙作艺人们高深的艺术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使人观之惊叹不已。他们的这般精湛技艺,诚然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和实践,以及坚持锲而不舍的精神下的劳作之果。 提起我国古典工艺家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延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勤劳而聪明的祖先已能制造色泽美观的木雕装饰品和坚致的木质工具。到了周代,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木雕装饰品便成了权贵们炫耀财富的一种标帜。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具制作技艺以雕琢精细、造型别致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驰名中外,博享盛誉。国外把它赞为“东方艺术中永不凋谢的艺术花朵”。 而作为我国古典工艺家具“四大流派”之一的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仙作),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工艺美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非同凡响。“仙作”,是指发祥于仙游一带的古典家具工艺制作流派。它是集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的巧妙融合;它是明清家具经典款式的传承和创新;它蕴涵着一代又一代仙游人民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它实现了形、材、艺的和谐统一;它是追求实用性、观赏性、收藏性相统一的艺术家具。传说是北宋太师蔡京在家乡九鲤湖惊梦而悟“刻木铭心处,乘雷可升腾”,笃信不疑,便召仙游县工匠按照梦中的记忆,把京都宫廷器用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精美的、风格独特的木雕家具,后人称“太师椅”即为他所创,首开仙作木雕工艺之先河,使仙作家具进入了皇家的大雅之堂,成为朝野贵族们极尽推崇的高雅艺术品。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中,搁置古琴的琴桌就是蔡京呈上的“仙作”作品。 仙作古典工艺家具所用原材料红木,大多是国际上稀有的珍品,它的名目繁多,有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等,常见运用于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制作的红木不亚于三四十种之多。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是说玉石和木头虽然是大自然赐予的,但必须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有用和有价值的东西。所谓木雕,是指制作木器工艺家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若创作一件颇有艺术价值的木器,不仅需要心地灵巧的设计高手,而且需要技艺娴熟的雕工。因为木器种类繁多,不是随心所欲,随便可以雕成的,而必须经过制前忖度、选料、设计和运用必要工具,慢慢加工成的,我们常用的“精雕细刻”一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制作仙作古典工艺家具所用原材料红木,价格昂贵,木坚难雕。一件简单的产品一个人起码要琢磨十天八,复杂一点则需数个月,较大型一点要做一至二年,甚至若干年。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殊荣的“千工拔步床”,即由贡品轩十五个工匠耗时一年时间才完成;可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仙作精品《清明上河图》大屏风,工程更浩大繁复,福辉世家集中众多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从2007年开始构思设计,动工制作至2011年4月,整整用了近5年时间才竣工;摘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学术奖金奖、国际红木家具奢侈品钻石奖等殊荣的以《兰亭序》为题材的小叶紫檀“兰亭序十三件套沙发”,乃是国家一级工艺技师、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副会长、紫檀缘董事长张剑伟领衔设计,历经 6 年研发,汇聚仙作技师、老工匠100 多名,耗时 8 个多月精工细作才告终。 设计一环是制作仙作古典工艺家具成败的关键,仙作艺人们深知,要使每一件产品达到“俏、巧、绝”三字。就得不懈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包括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审美知识、人物掌故、典故成语、神话故事、吉祥口彩等。同时,还要常去实地考察和观察生活。如连天红的董事长李机能,为了创作更富于性灵和神韵的古典人物,他不惜重金,收集了许多的仙游画派先驱李霞、李耕及其传承人孙仁英等的名作。他们为了塑造好各种类古今人物形象,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看古典小说、看传统戏剧,将书里、剧中的生动人物故事情节,撷取为创作题材,如《八仙过海》、《妈祖出巡》、《包青天》、《大观音》、《关公》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猎游祖国的名胜山川,那些古刹寺庙、亭台楼阁、佛像罗汉、奇禽异兽、盆景花卉、名家字画,无不是艺人们的研究对象。他们从中吸取养料,结合仙作艺术特点扬长避短,进行再创作。有了生活并不等于能随心所欲创作了,还必须因料制宜,依山造城。由于木料产品设计不同于一般产品的设计,尤其是红木材料大小各异,色彩有别,材质不同,因而必须按其“形、材、质”等特点来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的设计。同时,在雕刻过程中,还会时常出现材料和设计差异或不相符的情况,那就要因势利导,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图案。并且在制作时需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要充分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胆大而心细,做到落刀时成竹在胸,精细之处,屏气制作。 仙作技艺和其它技艺一样,都在推陈出新。随着社会的进步、仙作艺人们视野的开拓和艺术修养的日益提高,大大地促进了仙作技艺的日臻发展。如今他们又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进一步提升仙作的艺术内涵、精神气息和文化魅力,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美感的艺术杰作,才能撞击现代人的心灵,丰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书写出这一时代的仙作艺术符号。他们不断地在探索中求进,与时俱变中革新家具制作理念,依靠创新来实现品牌崛起。在传承和保留古老手工雕刻、榫卯等特色技艺的同时,大胆吸收广作、苏作、京作等技艺的长处,通过消化、改良和创新,广泛运用阴刻、圆雕、透雕、浅浮雕、深浮雕、立体雕、镂空雕等形式和处理方法,使仙作作品更加精妙绝伦,更加富有意境。如在型制上尝试将创意时尚和红木融合,设计生产出承载文化内涵的、适合现代生活学习的家具;在用材上选用厚重精良的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名贵材料;在工艺上继承镶嵌技法。这些传承和创新,令人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匠心独运,他们的文化修养,以及独树一帜的制作工艺。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历经唐宋的锤练积淀,至明清渐臻纯熟,加上现代的创新发展,已兼具了变革时代的精神激情与现代艺术的诸多元素,达到技艺精湛、品种纷繁、风格独特,颇具“形、艺、意”的文化内涵。既有明式的造型简洁、淡雅清新,又有清式的结构考究、装饰华美,也有现代的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科学性和收藏性,尽显东方工美的神韵。 改革开放以来,那些用刻刀雕刻时光的仙作工艺大师们,沐浴着市场经济的春风,传世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把“仙作”古典家具艺术的精致和灿烂发挥到极致。“仙作”与“京作”、“苏作”、“广作”家具已并称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四大流派”。而仙游更因“仙作”成就其“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殊荣,领跑行业。从2003年至2015年历经12年,仙作古典工艺家具企业已增至450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以上。年创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22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6家。产量、产值、销售额均居全国首位,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七成以上。在红木古典家具消费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同时,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红木集散地之一。闻名华厦,享誉海外。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家具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仙作红木家具产业基地”、“中国古典家具收藏文化名城”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诸多荣誉称号。凡此种种,皆佐证了仙游红木家具在行业中的地位。 目前,仙作古典工艺家具产业片区规模较大的有榜头、赖店、度尾、大济、郊尾等地,榜头则是仙作最具代表力和影响力的中心区域。而位于坝下的工艺城,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仙作的缩影,那里的仙作古典工艺家具企业已达300多家,工艺小作坊更是数不胜数,几乎遍及家家户户。 为了搭建大平台,创新引领仙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仙游县已斥巨资打造占地6000多亩的全省首批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工艺产业园以及长达12公里的“中国古典家具第一街”紫檀街、濑榜路、仙度路、三郊路等4条工艺走廊。同时,发力在榜头、赖店、度尾、枫亭等4 个镇,分别建设工艺品交易中心、根艺古玩城、海峡艺雕旅游城、大宋文化城。眼下,这些平台正发挥出强劲的效应。 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仙作)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消费热潮的高涨、中式家居文化的强势复兴和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仙作必定会更加熠熠闪光,绚丽多彩。 |
一碗妈祖面 温暖一座城 市总工会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暖心活动
开放招商新模式 赋能发展新引擎
共沐妈祖情 扬帆海丝路
莆田市红十字生命接力志愿服务队:表彰先进 共话生命接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