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求职火 警惕四大“陷阱”
【发布日期:2013-03-25】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吴林玉 欧碧仙】
每年寒假一过,就到了大学生的求职旺季,各类招聘会层出不穷,为了招揽人才,不少企业开始进校宣讲。据了解,今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将达24.2万人。去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7%,全省共举办大型公益性招聘会11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万个。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2.3万个,公开招聘1.4万人,基本实现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全覆盖。2013届的大学毕业生依旧以“90后”为主,新新人类加之新形势,今年的大学生求职就业呈现什么特点?
网上求职火
林晓茹是莆田学院大四学生,虽然离毕业还有几个月时间,但她已经找到了工作,这都要得益于网络。她告诉记者,刚开始,自己也是奔波于市内举办的现场招聘会之间,但发现由于地域的限制,现场招聘会大多是一些市内的企业,可自己想到外面闯一闯,就想到了网络。晓茹说,她经常查阅国内一些大型招聘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有适合自己的就立即将早已制作好的电子简历发给用人单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小茹找到了一份在厦门的文职工作。 王小珏是福师大的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她每天大概花费一个小时,专门在专业求职网站、微博、人人网上浏览相关的招聘信息,不仅包括来自企业的招聘公告,还包括师兄师姐、同学分享的求职经验、内推信息等。她说:“已经习惯‘刷’微博、‘刷’人人了,‘刷一刷’工作信息也很方便。”尽管还没找到心仪的工作,但她还是习惯网上求职,对去参加现场招聘会不是很有信心,“因为强势企业基本上不用通过现场招聘会来招揽人才,专业网站一发布,毕业生就趋之若鹜。” 通过专业求职网站获取招聘信息、投递简历,已经是近几年大学生求职的主流途径。2012年,社交网站异军突起,成为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互联网、房地产、IT、金融、传媒等诸多领域的企业校园招聘官方微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通。不仅如此,许多大型企业也选择将微博作为招聘的辅助手段。中化集团去年已开通校招微博,今年,其旗下分公司也统一开设了微博。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吴超介绍说:“现在很多大企业的微博主要是用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毕竟宣讲会现场提问的机会少,而一些企业官网统一公布的信息可能不涉及具体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希望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把招聘做得更到位,同时也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这也使得很多毕业生热衷于网上求职。”
实践考核或成免费劳力
寒假还没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外贸英语系大四学生许晓宁就开始忙着找工作,除了现场招聘会,仅网上投放的简历就不下二十份,应聘的职位有经理助理、办公室文员、贸易业务主办……面试、笔次、实践考核,一路过关斩将,每一次似乎都是胜券在握,两个月时间里在三家企业做过实践考核,但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最让人气愤的是,在一家电子贸易公司作实践考核时,小许和另外两个应聘者花了一星期时间把公司厚达近百页的报关材料整理翻译成英文后,却被要求回家等通知,结果也是空欢喜一场。小许想仔细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却实在不知所以然。再问问其他同学,才知道和她同遭遇的人真不少,很多同学都有为企业“白干一场”的经历。不甘心的小许特地回了一趟母校,请教了自己的辅导员。结果老师告诉她,现在有很多招聘会是假的,挂羊头卖狗肉而己,目的是吸引广大求职者为企业作宣传,实践考核不过是白白利用求职者的热情为企业卖力一回。 和小许一样,即将从莆田学院毕业的小陈也白白当了一回“免费劳力”。今年年初,他在一场大型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上看中一家大商场“招市场总监数名,月工资4000元以上”的职位,简单的面试后,对方当即让小陈第二天就到商场实践考核。和小陈一样满怀希望的还有另外九名入围的求职者。半个月的实践期中,经理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做市场调查,具体到统计全市各大小商场、超市中各类商品的零售价格、促销方式。为了应聘成功,十个求职者兵分五路,早出晚归逛商场、做调查,还冒着被人发现的危险偷偷登记对方的商品价格。十天后,每个人都写出一叠厚厚的调查报告。经理收下他们的材料后就通知他们回家等消息,几天后,小陈逐一给另外九个人打电话,结果证实没有一个人被招进去,大家都成了商场的“招聘托儿”,白白浪费半个月的时间不说,口袋里200多元的车票都没人报销。 对于很多大学生频频遭遇的“招聘陷阱”,一些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分析说,一些用人单位把招聘当作了形象宣传,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名列各类诱人的工作岗位吸引大量的求职者,实际却是为给企业树立招牌,并且利用求职者的实践期为企业免费打工。为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客观条件、能力和就业取向,有选择地考查招聘信息、参加招聘会,同时摸清对方的“底牌”,对那些长时间张贴或发布的招聘广告要特别注意,警惕“求职陷阱”。一家信息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就明确指出,公司如果只招两个人的话,可能打出的招聘广告就是招二十个人,应聘的人大约就有100多人,知道这家公司的人按家庭成员1:3算,可能就有300多人。此类招聘广告比其它广告要便宜而且实惠的多。当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做广告,造成轰动效应,虽然本来不想招人或无力招人,却还是在媒体上发布“诚聘英才”的信息,甚至大张旗鼓地举办招聘会。诱人的职位加上高薪报酬,结果是应者如云。于是,企业留下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参加实践考核,为自己做一些难度大的工作,应聘者为了赢得机会,往往会竭尽全力超额完成工作。实践期一结束,企业就以各种理由把就聘者打发回去。
求职旺季警惕四大陷阱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门路主要有媒体、网络广告和各类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公司、职业介绍所等途径。 市人才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尽管春季招聘旺季里到处充满了机会,但涉世未深的求职大学生要意识到其中也可能隐藏着许多骗局与陷阱,对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该工作人员同时点评了四种“求职陷阱”—— 陷阱1:不通过正规渠道招聘 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说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她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看,并留下一份岗位要求及联系电话,还主动让小张将简历及联系电话给他。 点评:单位对人才招聘是非常重视的,一般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像小张遇到的这样的招聘单位,就需要引起求职大学生们的注意和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 陷阱2:说工资高但要“先收费” 小李去年毕业后,通过网上求职发现一家公司要招人。与这家公司面谈后,人事主管当即决定录用小李,并承诺了相当高的月薪待遇,但要求小李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交纳五百元押金,待他在公司工作满半年后归还。 点评: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如果一家单位给毕业生开出高薪,反而应该引起注意。这是因为,少数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大学生们千万不要相信刚工作就能轻易获得高收入。 陷阱3:要你介绍同学加盟 小王最近在某人才招聘会上遇到了自称是某公司业务主管的一年轻人。在搭讪了几句后,这位“业务主管”说公司正需要像小王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并表示该公司发展前途非常好,收入也非常高。同时,这年轻人还告诉小王,因为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让他把自己的朋友也带到公司一同发展。 点评:前些年,有不少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遇到类似这种对求职者非常主动并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还要你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的单位时,一定要想想“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的道理。 陷阱4: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小潘在一次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非常适合自己,而且招聘广告上还注明“每月提供住房补贴300元”。但进了这家单位后,她却发现工资单里并没有300元住房补贴。工作人员告诉她,这项补贴已经被取消了,并拿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给她看,合同上也没有约定单位要支付她该补贴。对此,小潘只能哑口无言。 点评:一般来说,招聘广告中的承诺,在法律上并非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用人单位对招聘广告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单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例如,小潘当初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应该仔细查看合同内容中是否有关于住房补贴的条款。
|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筑牢防疟健康屏障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一碗妈祖面 温暖一座城 市总工会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暖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