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缓解“入园难”、义务教育免费、中职教育免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校园安全工程、免费午餐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提高教师待遇…… 回首十年历程,最生动的实践在基层,最深刻的变化在基层,最鲜活的经验来自基层。行走在基层一线,聆听来自师生、家长的声音,记者深刻感受到身边的教育变化。
变迁一:校安工程到民心工程
林英(青山小学教师):从教11年,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秋季开学后,我当时所在的学校新教学楼落成时的情景,那天早上,学校的师生们早早地来到了学校,看着崭新的教学楼,想着再也不用坐在门窗漏风厕所关不紧,椅子还会嘎嘎响的教室里上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座旧教学楼建于1985年,是一栋不具备抗震设防的建筑,地基沉降不均,墙体多处开裂,钢筋裸露,一到下雨天就漏水,被列为危房。2010年,仙游县委、县政府把它列为第一批校安工程,2011年2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新建成的教学楼设计面积1200平方米,工程于2011年8月底顺利完工。 乔迁新址的那天,全校师生一大早像过年一样,穿上新校服,戴上红领巾,饭也顾不上吃几口就直奔新学校。校园里人山人海,彩旗飞扬,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校安工程是民心工程,几年时间里,我也换了三所学校,每一个校安工程项目的落成都会给学校带来新气象,学生们第一次见到了电脑,触摸到了键盘,知道了网络;第一次在琴房听老师弹动听的歌曲;第一次在多媒体教室看老师精心制作的精美画面……那么多的第一次让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编注:2009年底开始的校安工程已逐渐成为民心工程,仅2010年,仙游县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18个中,校安工程被列为第一个,投资5300万元,重建中小学校舍66幢。 全市2009-2011年规划重建校舍633幢,面积120.15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9月底,全市累计投资14.4亿元,已动工项目628个,开工面积119.12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99.14%,其中:基础动工项目22个、主体在建项目42个、封顶装修项目96个、已竣工项目468个,未动工项目5个。全市竣工面积83.62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70%。 )
变迁二:“免费”政策频进校园
谢瑜(莆田学院学生):2005年秋季,我刚刚小升初,因为爸爸的病,家里一直负债,妈妈把我和弟弟的学费都借好了,准备开学的事,就在这一年,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的学生,我和弟弟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妈妈把借来的钱还了,高兴的合不扰嘴,一直念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你们一定要争气”之类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的条件更好了,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义务教育都能享受到免费政策,农村学生还能享受到免费午餐,中职教育也全部免费,频繁进入校园的“免费”政策让人欣慰。 (编注:“两免一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
变迁三:徒步行走到校车接送
许明义(学生家长):8年前,为了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送女儿到涵江区涵西幼儿园上学,离家有3公里远,没路车更没有校车,因为我们都在外地谋生,孩子由年迈的父母照看,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就要出发,或背或带孩子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三年坚持下来,父母的脚关节都走变形了,孩子也天天叫累,我们看着都于心不忍。今年,我的儿子也开始入园了,我选择了区中心一所资质较好的民办园,但还是离家很远,可喜的是,今年9月份,园里新添了国际标准的校车,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每天早上7:30,只要把孩子送到村口指定点,就由专车来接,晚上也在定点接回孩子,最困扰家长的接送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在外求生也放心多了。 从徒步行走到专车接送,我们村的孩子上学再也不用风吹日晒雨淋了,以前最远的孩子到区中心上学骑自行车要一个小时左右,太不安全了,现在方便多了。但作为农村学生家长,我们还是期待城乡师资的统一,让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编注:省教育厅提出,2012年底前,福建省所有学校校车100%安装合格卫星定位装置。2014年底实现全省中小学幼儿园非专用校车全部更换为国标校车。今年国庆前夕,涵江区19所民办幼儿园共筹集312万元,购买国标校车24辆,省市区政府给予每辆国标校车4万元资金补助。这是该区首批更新到位的国标校车,随着这批专用校车的到位,全区正式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幼儿园校车更换工作。)
林永忠(华侨中学教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从教二十年来,感受到在教学的技术与手段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刚开始工作时,去上课,手里就是拿着课本和教案,领导和老师去听课,再准备一块小黑板,就认为是比较先进了,当时基本上把要讲的内容全都写在黑板上,讲义基本也是手写,人工印刷,质量很差。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上级对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学的手段也更丰富了,首先是原来的讲义变成了导学案,全部在计算机上编制完成,然后机器印刷,质量和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程的演示和教学成果的展示成了常态化。 一个地方教育的发展最能反映出这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从土房子、烂桌凳、泥娃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到靓教室、新桌椅、好少年、多媒体,经济的腾飞为教育的发展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变迁五:从粉笔灰到电子白板
林芽(翔鹭小学教师)秋季新学期开学,我惊喜地发现教室里全换上了电子白板,可以取代粉笔,改用电子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了。而且电子白板上还可以用专门的软件,制作出很多可以互动的效果,让孩子们看得更清晰和生动。而这一切不过是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 想想十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学校就几台投影仪。上课需要时才可以去教导处借那笨重的大家伙,用玻璃片在写写画画。一个玻璃片只能写很少的信息,我想写一段乐谱都不可能。需要时只能在黑板上抄写歌谱,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扬扬,像一阵小雪,常常弄得“白头白脸”的。 这几年,数码投影机、实物投影仪、电脑、录(放)像机、音响设备、白板等多媒体设备陆续进了每间教室。网络上的课件和自己制作的flash 课件丰富多彩,上课恰到好处地点击着鼠标,出声入画确实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吃粉笔灰到多功能录播教室,短短十几年时间,让我见证了基础教育设施的历史变迁。
变迁六:教师工资连连上调
林泰协(退休教师):1998年我退休了,最近这几年教师的工资大幅上涨,作为退休教师,我们也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现在每月的退休金有三千多元,在农村算是收入高的。 从十年前的月工资不足八百到现在的三千多元,时代发展真是太快了,改革开放30年,教师的待遇一年比一年提高,生活水平也一年比一年提高,这在以前谁敢想。而且教师工资连连上调,这和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分不开。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挣生产队的工分到财政全额拨款、透明的绩效工资,教师的待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算起来,我第一个月领的工资不到30元,如今却是3000多元,足足增长了100多倍。现在是“手机人人拥有,电脑家家普及”。以前破旧、昏暗、潮湿的旧校舍旧教室,都已拆除,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验楼、餐饮楼、宿舍楼,如雨后春笋树立在广大农村。电视、电脑、图书、仪器设备等全部武装到位,学校硬件建设与日俱进。以前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学学历的老师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先进的理念,渊博的知识,吸引住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迁七: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陈晓颖(城西小学教师):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在致力于纠正“应试教育”。2001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直接推动了当年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课程改革”不但意义重大,在不少课程改革实验区取得的成效也是卓然可嘉的。 但是,应试教学模式依然严峻,在课程改革的10余年中,一直与课程改革所倡行的素质教育如拔河般撕扯着广大师生。无数的家长似乎是不得已地成为素质教育遮蔽下的“应试教育”的买单者。 2012年初,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今秋中小学全面启用新修订的课标。新课标涉及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其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仅此一项,正是力图克服为“应试”而死守着课本的狭窄教学模式,力图打开学生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
变迁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