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福建省第六届“书香八闽”暨莆田市2012年“书香莆田”全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在莆田学院举行,由此拉开了全民读书的序幕。据了解,自2007年以来,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多家省直部门,每年10月份在全省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今年,全民读书月以“弘扬福建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通过推荐好书、做好图书基础设施工作和向弱势群体捐赠助读活动扩宽全民阅读面,提升全民阅读层次。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市民对“读书月”的设立并不知情,甚至受众最多的学校也忽视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还有不少老师和学生表示从来不知道“读书月”的存在。而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图书更新慢、借阅率低甚至不对学生开放等都成了制约学生阅读的“金箍咒”。
1、你知道“读书月”吗?
“读书月”前夕,针对“你知道读书月吗?”这一问题,记者在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分别选六年级和九年级各两个班作调查,结果显示,200多名学生,只有24个人知道读书月。让人遗憾的是,多数老师也不知道这个节日。一位老师解释说,现在各种节日都很多,除了几个重大的节假日,平时都没什么注意,特别是跟自己生活没牵边的节日,一般过了就过了,往往是事后知道。而学生的理由更简单,读书月又不放假,而且又没有老师提醒或要求要记住,当然不知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是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孩子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 资料显示,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我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另一项针对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说,43%的孩子“写不出”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有5%表示知道的孩子,却填出了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就是填写正确的孩子,也只是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名……
2、谁在消解孩子的阅读乐趣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消解学生阅读的乐趣?采访中,不少中学和大学同学觉得,不喜欢读书,主要是校园里越来越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和心境。而经典阅读往往篇幅极长、内容极深,“感觉太难读、太厚重了”! “很久没看书了,老师有推荐一些名著,我都来不及看,最近一直在考虑考研的事情。”当被问及为什么不读名著时,大学生小黄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不少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学校课业负担太重,没时间阅读。“现在想把一本名著全部看一遍根本不可能。”莆一中高一学生小燕也认为,在快餐文化背景下,对于名著“只要大概了解内容框架就行”。 我市一位知名作家在和记者谈起这个话题时十分感慨。他认为,不读书是国民素质优化的拦路虎,是人们急功近利的后遗症。他说,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指责,同时却都在心安理得:大环境如此,我们无能为力。其实不然,如果是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吗?何以各地都热衷建豪华的楼堂馆所,而所费无几的社区图书馆却长期付诸阙如?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阅读习惯、败坏阅读品位推波助澜?如果是教师,你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你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给孩子买进家门?如果你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
3、中学图书馆咋成了摆设
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中学图书馆正面临着一个“尴尬”怪圈:重点校图书馆藏书量,每年都在增加,但因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没时间看书;而有的农村学校或薄弱校,又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图书难更新,学生不爱进校图书馆,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立图书馆。某中学曾对全校学生借书情况作过一次统计,结果发现,近半学生每学年借书量不足20册,个别学生办了借书证后,从未借过书。而不少学校的情况也不乐观,图书馆难以吸引学生。 莆田一中高二学生陈雨馨表示,学业负担已经这么重,“根本挤不出时间来看书”。她说,读高一时,她准备一学期读两本世界名著,可如今已经是第三个学期了,一本都没有啃完。 学生为什么不爱进图书馆?采访中,有些中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的书太陈旧,更新慢。 “这与中学图书馆不受重视有关。”某中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中学图书馆缺少真正的图书馆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因待遇低、职称难评的因素,不把学校图书馆作为就业首选;学校领导不重视,人员专业性不强,造成了中学图书馆成了可有可无的场所,图书长久不更新,在一些薄弱校是常有的事。也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认为,即使学校每年都会新进图书,馆藏量丰富,仍很难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已经很紧张,课业负担很重,阅读习惯已经逐渐远离这些孩子”。
4、我们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走向阅读社会,享受阅读快乐,正成为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采访时,记者发现不少大学生都有较充足的课外时间,但真正用于研究性阅读的很少。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借书的学生比例相对前几年已经少了很多,现在学生借的最多的还是流行小说类,其次是励志类丛书和人物传记;排在最后的才是国内外经典名著、科普类丛书和专业类丛书。记者在走访大学图书馆时发现,许多流行小说已被翻阅得十分陈旧,而不少学术性著作却有八成新。为何少人读?大学生感叹,上课所用的课本就已经够枯燥了,怎么还敢碰更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和经典名著? 有时间不读书,大学生干什么?大一学生小美透露,用于上网聊天和逛街比较多,过去的这个暑假基本上没看完过一本书。“偶尔翻翻书,也都是娱乐性较强的杂志,其他书没看。” 有人认为,阅读习惯是从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开始培养的。在这方面,市里一些小学的做法值得称道。霞林街道中心小学江群斌向记者介绍说,以前,学生们的阅读量比较少,阅读范围也集中在漫画书、童话等一些营养价值不高的课外书上。为了让学生能体会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学校每学期都开辟了“国学经典”课,根据不同年段引导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好书,包括《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一些国学经典,老师利用写字读书课对学生进行“每周一荐”,即每周给学生推荐学习一句好句,并利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学校的电子屏也把“每周一荐”滚动播放,学生在等待进校或出门时抬头即见。不仅如此,为了有效利用学校近3万册藏书,40多种报刊,学校除了对老师随时开放外,还坚持每星期分班级让学生集体借书一次,坚持让学生们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师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打造了一个书香校园。 莆一中黄世举老师认为,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保证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重返图书馆是非常必要的,长远来看能提高他的素质,短期看,也与中高考制度不冲突。“知识面广的孩子,中高考肯定不吃亏”。因此,学校应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唤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比任何措施都重要。
编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据说,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源起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以报的故事――看来,今天的国人,要想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与力量,要想用阅读改变人生,可能先得做一次“勇士乔治”,挑战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荒芜的功利之魔,以解救美丽芬芳的书香…… 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共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全面读书的热情,让我们认真读一本好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