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
“青”出于蓝 “黛”代相传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师生团队助力仙游青黛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4-07-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玉 通讯员 黄雨妍 鲍楚桓】

   近日,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0余名师生组成的“唤醒计划”实践团队走进仙游县书峰乡,以“沉‘靛’千年,青黛见福”为主题,涉足12个村庄,专题探访青黛产业现状和青黛印染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729112729.jpg

团队指导老师向村民解读AIGC还原青黛种植场景

   青黛俗名马兰草,书峰乡气候温润、雨水丰富,是马兰草生长的温床。据了解,当地生产制作青黛的技艺、手法,相传由宋朝传承至今,其加工过程精细繁琐,成品蓝靛泥含蓝成分高,可用于印染,使布料呈现青花瓷般的美感,兼具消肿止痒美容功效。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当中,书峰呈现家家户户皆植青黛的盛况,青黛农业一度成为仙游山区主要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人口迁移等,当地从事青黛种植的人数骤减,传统青黛种植业和印染手工业也随之低迷。书峰乡百松村村民林阿丹告诉记者,青黛为纯手工制作,工序多、耗费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尽管村里有人尝试过使用现代化手段制作青黛,但最终因机械化“打蓝”(打制蓝靛)难以精准剔除杂质、产出成品品质较差而失败。当下,仅剩老一辈在坚守传承。

   “传统青黛文化虽传承千年,却大多以口耳相传、劳动学习的方式进行,这种原始朴素的传承方式在较长的历史进程中极具脆弱性,并且随着青黛产业的衰落,极易陷入断代乃至消亡的困境。”“唤醒计划”团队成员张诗颖说。

   为进一步传承振兴仙游青黛产业,“唤醒计划”团队决定借助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进行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尝试。在此前多次的走访中,团队成员们详细了解了传统的古法青黛制作过程、劳作场景和销售形式等,并形成相关图片资料200余张、文字记录2万余字,成功建模生成了12张仙游青黛传统劳动场景复原图,种植、收割、加工、印染……刻画细致,栩栩如生。

    乡村产业振兴,青年人才是主要力量。书峰乡上楼村村民黄开水面对这一成果十分惊喜,他说,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加大力度向年轻群体推广青黛文化,吸引他们参与到青黛制作技艺的学习、传承中来,让非遗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AIGC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其价值的再发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团队指导老师唐刚表示,未来,“唤醒计划”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对仙游青黛非遗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不断探索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更多可能,为推动仙游青黛非遗文化的复兴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