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踏青行,剜艾田头采嫩茎。米粉饴糖团作饺,粿粿香中忆乡音” ——题记 话说一个人无论行多远,回家的路,从不曾荒芜。清明近了,异域他乡的人们纷纷回乡祭祖、踏青。而莆仙清明的年俗是记忆中软糯香甜的艾草粿。它潜藏着千丝的情缘和万般的祝福。 时间翻过往昔,岁月起了一季又一季,透过流年的缝隙,家乡的习俗,儿时的记忆,在深情中拉近了时间和距离,一切恍如昨日…… 徐徐清风,微微小雨。在很远的地方我就闻到了艾叶草的香味,奶奶捧起一小筐艾草用沸水煮软,焯过凉水。她从艾叶中挤出浓绿色的艾叶汁,艾叶香伴着微风入我的鼻腔。我猛得吸上一口,一下子沉浸在这清新的香气。“下雨天气凉,去屋里多穿一件衣服,别着凉了。”奶奶看着我痴傻的样子,慈爱地抬起眉梢,弯弯的眼眉毛下那双含笑的双眼满是爱与关怀。 我穿好衣裳走出卧室,看到奶奶已经开始揉面了。她在揉好的面团中加入捣碎成泥的艾草捣泥,直到完全融和,放在一放发酵。继而,她抓起旁石墩子把面团放置小缸子里开始不停地压扁,揉搓。我注视着奶奶,她面部微红,抿着嘴唇,长了老茧的手在持续发力,手腕青筋微微鼓着。大概过了十分钟,她将揉好的面团中加入了捣碎成泥的艾草继续搅拌,直到完全融合。然后把这些半成品放在一旁发酵。发酵好的艾草团子经过奶奶的搓、压、滚成功脱变成了一个个直径15公分左右,个个滚圆的艾草皮子。 奶奶见我目光定住,说到“孩子,搬把椅子过来,和奶奶一起包馅料。”我搬来椅子挨着奶奶坐下。我学着她的模样包馅、印花,一个小时后,奶奶把我们一起包好的艾草粿上笼蒸制,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一盘碧绿油壳、软糯香甜,热气腾腾的清明佳肴被端上桌来。晌午过后,外出的大人回来了,刹那间,人们的欢笑与争抢声接踵而来……如今,远在他乡的我,静静坐在昏暗的台灯下写作,乡思难寻。唯那艾草粿的芳香从远方飘来,盼梦中寻迹。今夜即将逝去,但艾香如故。
指导老师:林志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