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说过: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 人们平时看到的一些优质国产历史剧,诸如《长安十二时辰》《大明王朝1566》《清平乐》等,是史实还是基于虚构类的艺术创作?是否存在扭曲历史,事件逻辑是否通顺,历史与编纂各占多少?着名作家雾满拦江表示:我们看不到全部历史,只能看到离散的点,这也让历史变得无趣。 那么人们如何在历史作品中寻得对当下有借鉴意义的体验,又如何做到“知古鉴今”“古为今用”?我们不妨来读读雾满拦江撰写的这套《秦始皇:君临天下》。这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以合理推断和想象为补充的历史小说,分为“逃亡路”“登王位”“平叛乱”“统天下”四卷。 乱世之际,幸遇名师。《史记》对秦始皇的初始记载非常简练:“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可见他自幼出生在赵国、生长在邯郸,父亲作为质子,而他和母亲陪同。 原本质子的生活是平淡又充满风险的,但在“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的周旋下,政的父亲子楚独自悄悄回到了秦国,当起了太子,而政和母亲却留在了赵国。谁可曾想,因为长平之战后白起率秦军坑杀赵卒、秦王宫内的子楚为了政治利益娶了宓夫人等等,让政母子成为六国虎视眈眈的猎物。 政母子二人在赵国境内屡次受到刺杀,忍辱负重六年后,政终于开始展露他的才能。政虽然境遇多舛,但有幸遇到许多名师,比如名家的公孙龙、孔子的六世孙孔穿、阴阳家邹衍等。九岁那年,政便能舌战群儒。 少年返秦,力斗诸亲。父亲子楚回秦后娶了赵国的宓公主,又生下了公子成蟜。问题来了,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方向。子楚对政母子有愧,又不愿意让政过于觊觎自己的王位。于是,一场来自父子、兄弟的争斗悄然兴起。九岁的政即将面临权力的斗争。 活命,返秦,认祖,这是九岁的政唯一的目标。他已不再是那个天真可爱虎头虎脑的小孩子,而是见过世面的小大人。终于,他回到秦国,经过认祖归宗仪式后,政正式成为嬴政,同时也踏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 面对父亲,嬴政选择的是小心谨慎,做事不露锋芒,处理问题假借他人之手,一次次地逃脱了伤害,最终扭转劣势。面对兄弟成蟜,他放任其颓败,最终使其退居一隅。面对太后及背后的势力,他不动声色,悄然瓦解。 攘外安内,君临天下。秦昭襄王子楚过世,嬴政13岁继位,吕不韦辅政。成蟜势力日渐抬头,提出对嬴政继位合法性的质疑,这次他不再隐忍,迅速以雷霆手段解决掉异己,巧妙躲过火棺死劫,把一切对自己执政不利的因素全部排除,顺利解决了所有内部矛盾。 剪除政敌后,嬴政广纳人才,不论天下诸国,唯贤才聚之。即位亲政的七年时间里,他以连横之策对抗六国合纵,瓦解逐步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帝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人称“始皇帝”,真正实现了君临天下。 秦始皇的前半生是个流亡他国的世子,但他从不认命,那倔强的性格帮助他一路向上,最终首次将诺大的版图统一起来。他从小便懂得韬光养晦,忍常人之不能忍,更懂得取舍决策,面对刺秦、面对政治斗争都能泰然处之,尽显英雄本色。 《秦始皇:君临天下》的封面沿续使用秦国肃黑的主色调,内容基于史实,详细介绍了一代帝王的成长之路,道尽了人心复杂、世事难料。书中的权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得以闪现,每个人物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如同星光闪烁于历史长河,值得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