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海盐的咸味!”一下车,我便叫道。今日,我们莆田晚报小记者一行人,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东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莆盐文化园。 跟随解说员,我们来到一个“盐文化”展厅,一进门,满眼都是上世纪陪伴一代又一代盐场的“老人”——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堆放在角落,哦,那便是曾经的盐场工人上班出行的工具吧!三块车牌横在架子上,我仿佛看见了工人们驾驶着铲盐车辛勤地工作的场景。令我颇有感触的是莆田制盐厂的文艺宣传队的乐器,古老朴素,深入人心,这也是盐文化的一部分!这更是与盐场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啊!深远的莆盐文化! 展厅的出口,是一块平地,这儿可不简单!乃是出产盐的各个步骤缩影。啊,海水!海盐!我惊叹道,原来,那咸味竟是从此传出来的。盐的“家”有好几个,像纳潮沟、卤井、土坎等等,通过采访得知,生产盐的步骤有四步:一为纳潮,二为制卤,其三便是结晶,最后才进行归坨。我凝视着一道道工序池,脑海中,似乎是工人们劳作之景——通过风力将海水引入纳潮沟,又由工人们辛苦研制成卤,待其慢慢结晶后进行归坨......传统的方法,不屈的精神,塑成水晶般的盐粒。 啊!不平凡的莆盐文化! 走出文化园,我瞻仰着大大的“1958-2018”,心中不禁跌宕起伏!60年的盐场,60年的盐文化,盐场人以最朴实的点滴,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味道。如果没有盐场工人们的祖辈传承,没有盐场上下祖辈们的辛苦工作,何来庞大的十万亩盐场?何来水晶般的“晶华”盐?何来如此深远的盐文化?何来我们美好的生活? 莆盐行,“行”难忘!莆盐行,“行”必远! 指导老师:吴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