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旗村的第一缕炊烟照例从王敬业家里升起来。等到村民陆陆续续扛着锄头走出家门,王敬业已经在家门口背起了书,远远望去只看得到未散尽的晨雾中一个湿漉漉的背影踱来踱去。 王敬业的爷爷是村里的书记,王敬业的父亲母亲都是抗日兵,生下他没多久就牺牲了。打小王敬业就明理懂事,不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家里的事也打理得井井有条。 那个晨雾里湿漉漉的背影一站就是好多个年头,像扎根山间的青松一般。王敬业终于考上了省城最好的大学。去报到的那一天,爷爷用颤巍巍的手撮了一把泥土,放进王敬业那个洗得发白的布包里,红着眼眶说:“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突然,王敬业觉得爷爷老了十岁,攥着爷爷东拼西凑的学费,他转身地咽下泛上来的苦涩上了车。 求学路上一个个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深夜,王敬业总会想起当年车窗外倒退的一排排柳树影,爷爷红了的眼圈,乡亲们殷切的目光和熟悉的泥土味…… 毕业那年,他回绝了大公司的邀请。当王敬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已经是省里小有名气的机械设计师。此后两年,王敬业就守在爷爷的身边,帮助村民改装机械,联系客户,推销产品。 一个晴朗的午后,村里来了几个自称是美国知名机械公司的高管,高薪聘请王敬业前往美国工作、定居。王敬业有些心动,读大学时就对这家公司向往已久,如果前往这家公司,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将会得到极大地提升;但他有些犹豫,爷爷、乡亲以及这片深情的土地离不开他。爷爷看出了王敬业的心思,还和多年前送他上学一样牵起了他的手,只是这双手不再如多年前一样温暖有力。老人语重心长道:“如果你是去美国学习深造,再回国工作,我支持你;如果你是去那里工作生活,我也阻止不了你;但是敬业呐,人啊,不能忘本!乡亲们正等着你带领他们共同脱贫过上好日子呢……” 爷爷去世的前一个晚上一遍又一遍重复着那些话,王敬业不停点头,将这些话刻进骨子里。 王敬业接任爷爷当上了村书记,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乡亲的期望,在敬业的带领下,新旗村逐渐走上了特色脱贫致富之路。 多年后,人们整理王敬业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黑白的合照,下面写着两行字:走了很远的人脚底一定带着故乡的泥土,走了很远的人心底一定珍藏故乡的梦想。 评语:小说围绕“乡土情结”展开叙述,以小见大,看似简单平淡的故事情节叙述背后是作者对当下青年返乡创业,坚持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呼唤,也是对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这一时代宏大主题的一种回应,体现了作者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清晰的结构,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叙述视角,典型的环境描写,可见作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 指导老师:陈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