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食品安全莆田 营造食品安全文化氛围
【发布日期:2016-01-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杨美钦】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与产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凸显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336”工程,打造莆田千亿食品加工产业。“产”和“管”是决定食品安全的两大要素,如何以大监管促进大产业的跨越发展,打造食品安全莆田和千亿食品加工产业,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热议的话题。 政协委员杨步青认为,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大产业是大监管的前提,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才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活水。主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市、县区食药监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在监管和发展之间寻求均衡点。在强调监管约束的同时,要发挥产业的激励作用,通过帮促食品产业发展、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引导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饮等依法规范生产经营,并推动向食品加工产业园区、食品一条街等集聚;要推动肉、菜、蛋、粮等大宗优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食品加工项目落户莆田,推动莆田食品安全产业转型升级和食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 杨步青说,食品安全还是“管”出来的。他分析道,我市食品产业“多、小、散、乱”的产业结构现状,农村的不设防和城镇的高风险构成城乡之间食品安全监管服务不均等,食品安全的产业基础薄弱,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频发。新一轮食品体制改革,取消食品监管部门省以下垂直机制,食品安全监管从“多部门分段监管”到“单部门统一监管”的体制转变,建立健全了“政府负总责、部门负专责、企业负首责”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最严肃的问责保障了最规范、最严格的监管,有效预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但是,目前我市无证生产经营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不计其数,城乡大型集体聚餐报告备案及现场监管、食药违法有奖举报、食品安全事件责任追究等制度尚未落实到位。对此,他建议,监管部门要在依法强制办证登记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生产经营者纳入行业组织,实现“户籍式”有效管理,不让任何人、任何企业游离于行业协会之外。行业协会一员过错、全员必须承担连带责任,将支付违法成本从个人提升到集体层面,从单个企业扩展到全行业,形成集体内部对个体的刚性制约,形成协会成员集体维护公共利益的约束机制。 打造食品安全莆田,还需要强化技术支撑。杨步青建议,应尽快设立统一、权威的市食药检验检测机构及派出分支机构,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监管队伍和技术资源,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优秀人才,开展食品安全课题科研,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新机构有足够力量和资源有效履职,形成科学监管合力。要注重发挥食品安全专家作用,组建市、县区食品安全专家库和专家委,通过建立决策咨询制度、《莆田食安网》、开通专家库短信平台、邀请参加重要会议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规避、抵御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依靠技术力量的科学监管,改变“口问、眼观、嘴尝、鼻闻”等至今仍然应用的落后监管方式,加强监管部门与公众的沟通,增加群众的食品安全信心。 杨步青说,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偏低,自我维权意识和主动参与行为较少,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不科学消费方式带来诸多食品安全风险。因此,他建议市、县区食药监部门要在新闻媒体上设立食品安全宣传专栏,开展食品安全与食品道德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典型案件等,对违法企业和人员实行一次违法、终生禁入的“黑名单”制度,以高昂的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以身试法,用制度的杠杆撬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格局形成。恪守从业准入准则、技术标准和监督退出机制,深化食品安全知识“五进”(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宣教活动,面对大众传播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识别手段等,让政府、企业、媒体、专家和民众面对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利益,共同遵守“客观、理性、负责”的行为准则,共同适用“交流、沟通、合作”的行为方式,共同追求“安全、健康、稳定”的行为目标,营造人人关注、人人监督的食品安全文化建设良好氛围。 |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筑牢防疟健康屏障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