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28日完成推进剂加注。这标志着天宫一号发射前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发射进入倒计时。 28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13时起,相继实施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至18时,450余吨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 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有关负责人介绍,火箭推进剂加注是天宫一号发射前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加注完成后,进入待发射状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详解交会对接全流程
28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的全流程。 武平说,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火箭28日下午开始加注推进剂,将于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择机发射。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按照计划,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经两次变轨进入高度约为350公里的近圆轨道,进行在轨测试。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天宫一号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的第一次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结束后,飞船于1天内返回地面。天宫一号将升轨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等待下次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为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8.5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实验舱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可与飞船实现对接。资源舱为空间飞行提供动力和能源。 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是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取消了逃逸系统,采用了新型整流罩,改进了助推器结构,提高了运载能力。火箭全长52米,起飞质量493吨,运载能力为8.6吨。 目前,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是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前后在轨组装空间站 载人登月尚未列入政府计划
武平说,中国已经开展了载人登月的有关概念研究和综合论证工作,但尚未列入政府计划,也没有具体时间表。 武平说,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今年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后续任务规划是:第一,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第二,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第三,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本体质量60吨级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详解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的优势与风险
武平说,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同样面临着高风险的挑战,为此我们作了艰苦的努力。一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方针,对飞行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测试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二是对交会对接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地面仿真与试验验证;三是针对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分别制订了200多种故障预案,并加强了故障处置演练。特别是“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后,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为同一系列,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对天宫一号的发射计划进行了调整,针对失利火箭的故障原因对长征二号F火箭采取了改进措施,并在工程全系统开展了全面的质量复查。我们对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初步选拔 正在按计划开展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透露,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完成了初步选拔,航天员正在按计划开展任务训练,训练重点是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武平还透露,我国首次选拔的女航天员也正在进行交会对接任务训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太空飞行的英姿。” 按照工程交会对接阶段的任务规划,2012年前将通过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试验,突破掌握无人和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是否载人在神舟八号飞行后再综合评估决策,神舟十号按目前的计划是载人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