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成大学生“流行病”
【发布日期:2013-12-16】 【来源:】 【阅读:270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明明考试近在眼前,火烧眉毛,却偏偏拖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复习;明明作业马上要交,迫在眉睫,却非要拖到最后一刻才急赶慢赶;明明论文时间不多,时不我待,却纹丝不动拖到老师催促时才开始着手准备……如今,不少大学生都被“拖延症”纠缠得够呛,不仅让人丧失学习、生活的激情,成为懒散一族;一次又一次拖延带来的后果,除了草草完成的任务,还有焦虑、内疚和恼火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面对“拖延症”,大学生们其实也很苦恼,急切盼着能尽早摆脱,重燃斗志。
“拖延症”成大学生“流行病”
“周一,我本来就打算做作业的,但是有一个同学来找我逛街,我就忍不住和出去逛了一天,结果作业一点也没做。当时的想法是,跟她逛街比做作业更加开心。”“周二,系主任布置给我一项任务,但是我迟迟找不到合作的人,于是一拖再拖。当时的情绪是,心烦,对自己恼火。”“上周说好这周要开始晨跑,但是被闹钟叫醒后又不想起来。当时的想法是,好累,想睡觉,明天再跑吧”……记者近日走访莆田高校,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发现,近七成大学生承认自己具有“拖延症”,对待学习和生活,喜欢“临时抱佛脚”。 采访中,承认自己具有“拖延症”的大三学生吴永峰向记者剖析道,“明明作业马上要交,却迟迟不肯做,那是因为我有一种观念‘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不重要的’;明明没有完成规定的晨跑次数,但心里想着‘来日方长,其实也可以不必这么着急’,所以就没去完成。”
“拖延症”属轻微心理疾病
私人心理诊疗室的心理诊疗师徐雪梅医生认为,“拖延症”成为大学生的“流行病”并不是偶然,和从小的家庭及社会教育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学的节奏与高中完全不同,每个任务都有较长的完成期限,学生对时间的控制度大大增加;相比枯燥紧张的高中,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许多人难以定位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大学生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等所有材料都齐全了才开工,反而耽误了任务的进展;从小父母开明或者称为娇惯,不注重培养孩子事必躬亲、今日事今日毕的观念……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拖延症”的根本原因。 徐医生告诉记者,在心理学上,“拖延症”并不是病,只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焦虑、强迫和抑郁的症状表现。有拖延倾向的人一般体现为目标不明确、时间控制能力差、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她希望告诉大学生们,“如果迟迟不去完成一项任务,使你感到心烦、焦躁,困扰了你的生活,那就是需要战胜的‘拖延症’。反之,如果你能接受自己这种行为模式,甚至能因为期限的紧迫而激发灵感,将任务完成得更好,那么就无需去治疗‘拖延症’。”而对于如何打败惰性,治疗“拖延症”,徐医师建议,将未完成和待办的事项一一记录在案,发展监督人,每日监督和鞭策自己及时完成。同时,应打开心扉,接受新兴事物,常保好奇心和上进心,如此才能合理利用时间,消除“拖延症”的困扰。
|
感恩母爱 温馨相伴 镇海街道梅峰社区举办母亲节亲子活动
音乐盛宴 燃爆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
我市创新电力服务模式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