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生动的作文指导课
在西藏支教的日子(5)
【发布日期:2013-10-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讲,上作文课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而今天我有机会观摩了同来支教的陈陈老师的《奇妙的试验》作文课,印象颇深,就想和大家做个交流。 此次援藏支教一共有四个老师分配在西藏林芝地区二小,来自福州实验小学的陈陈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当年他以全省教师能力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福州实小,他多次参加全国优秀教师赛课,是个教学经验丰富、有自己独特教学方法的青年优秀教师。而对于我来讲,有机会见识福州实小语文教师的常态课堂实录,也是十分幸运。至少有许多亮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解读文本,超越教材
陈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三班的语文课,学生们的成绩比较一般,陈老师觉得对于他们这种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作文指导,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训练,细节描写训练。这节作文课《奇妙的试验》,就是陈老师解读文本后,超越教材为了训练学生们的细节描写能力而开设的作文课。
动手实践,印象深刻
刚进教室的人不知道以为这是一节科学课呢!只见陈老师先把一张白纸放在黑板上,问:“请问,当我把这张纸放在黑板上的时候,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白纸很白。”陈老师又在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接着问:“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白纸上有黑点。” 原来陈老师是要引导学生们了解角度不同,观察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老师又问孩子们:“同学们,请问,一张白纸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呢?”当然,孩子们的回答各有千秋。老师卖了个关子,“纸张能承受三十本科学书的重量,你们信吗?”孩子们一听都呆了,怎么可能呢?接着,陈老师开始讲解试验规则。于是,学生们一下都活跃了起来,谁都忘了这节课就是平时他们最头疼、最害怕的作文课,连平时最调皮、最安静的学生也纷纷开始动手操作起来了。这样一节活跃、特别的作文课,谁会忘记呢?
情境创设,潜移默化
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个教学行为都要清楚地了解——我要把孩子们带到什么地方去,我要让孩子们学到什么东西。陈陈老师在这节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目的。学生的试验气氛过于活跃了,动手能力太强了,怎么办?老师开始慢慢地收了。这里陈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运用上恰到好处。他对学生说:“好了,现在我要充当记者采访一下你们试验的情况。”接着,老师就相继提出几个问题让孩子回答,而他们也不知不觉中顺着老师的牵引,由动手实践慢慢过渡到说话的这个步骤中。
片断练习,轻松写作
按照一般的作文教学流程,当学生们说完试验过程,接下来就是开始准备写作文了,这也是孩子们最头疼的事情了。可是陈陈老师打破了这个格局,他让孩子们写一个小片段,字数在50个字以内,内容是围绕试验过程中的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情描写等等。孩子们一下子欢呼了起来,个个埋头写,下笔如有神。陈老师一下子解放了孩子们的写作恐惧感,让孩子们乐于写作,乐于学习。而这样的教学行为也正是陈老师第一节作文课要达到的目的——训练孩子们的细节描写能力。 这次的援藏支教教师来自福建的各个市区,中小学各个学科都有,他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工作之余,藏友们就交流各自学校的管理经验和教学心得。如果出现教学困惑,我们也会经常互相请教学习,制定出更适合林芝地区的教学方法模式来。此次西藏之行,我获益良多。
|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筑牢防疟健康屏障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