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
关注留守孩子的假期
【发布日期:2013-08-12】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吴林玉】

    暑假,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意味着参加夏令营、兴趣班、外出旅游等休闲娱乐活动,但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暑假则是他们“迁徙”或“孤独”的日子。他们中除了一部分会“飞”到父母身边与他们短暂团聚,大多数只能在孤独和寂寞中打发时光。据保守估计,我市外出务工者有50多万人,其留守在家乡的孩子达10来万,他们零零散散分布在全市中小学就读。暑假开始后,记者利用下乡的机会陆续走访了一些“留守儿童”,并与他们一起度过了短暂的“留守时光”,触摸他们渴望亲情的寂寞童心。

 

陈荔敏和小伙伴玩游戏

 

在大洋乡,留守孩子在蓄水沟边玩水

 

 

林一涵(龙华镇,三年级):     心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暑假里,你和谁说话?”10岁的林一涵想了很久,想不出来。
    一涵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和哑巴爷爷在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状况不好,爷爷一直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也不允许一涵随便到别人家去玩。“爷爷不能说话,我就很寂寞,我最怕放假,一放假就没人和我说话,邻居的孩子放假后都到爸爸妈妈那边去玩,只有我在家。”一涵说。
    本来暑假里,一涵可以和最要好的同学也是邻居李林伟说话。“可去年起,他家盖了新房,搬到新房那边去住了,爷爷不让我去,我就没有朋友玩了。暑假里,我一个人玩,做暑假作业或者画画。实在无聊了,就和家里的小猫小狗玩,家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白猫,小白猫很可爱,也很喜欢和我玩闹,我可以跟它说话,可惜他听不懂。”
    7月初,一涵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一趟,本来想带一涵去打工的城市过暑假,但因为持续高温,租住的房子十分狭小闷热,大人都出现中暑的现象,所以也不敢带一涵去。“那天我已经睡觉了,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叫我,一开门就看见爸爸妈妈,我想笑,但却哭了。妈妈说我上学期考得不好,得再接再厉。晚上,我和爸妈睡在一张床上,有点激动,一直不敢睡,怕他们趁我睡着又走了。几天后爸妈就走了,留了两百块钱让我买书,我没有哭,我已经习惯了没有他们在。”
    “一开始寂寞我会很难过,我就想了个办法,去看很搞笑的书,比如幽默笑话什么的,我拼命看,看得眼泪都出来,似乎就不寂寞了。”一涵说,“上学时希望放暑假,是因为以为放假了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可我现在想开学了,至少上学有同学可以一起玩,我很想快点长大,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说到这里,无奈的表情爬到一涵稚嫩的脸上,但似乎过早了些。


陈荔敏(白沙镇,四年级):      心声: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走进陈荔敏的家,老远处传来小孩嬉戏的声音。闻声望去,原来是一群孩子正围在一起逗笑。见到记者走过来,孩子们都收敛了说笑,眼睛睁得大大的,其中一个怀抱小孩的小女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就是荔敏,上四年级,是几个孩子里最大的。她告诉记者,五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家,其余的都外出或打工或做生意,她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在江西一亲戚的工厂打工,已经好多年了,每年春节回来一趟,自己和妹妹随爷爷奶奶生活。这个暑假,因为农忙季节,荔敏最大的任务就是做饭和照看两岁的妹妹,不时的还要帮奶奶摘花生做“纸方”(包枇杷用的)。
    荔敏说,因为果园的农活多,爷爷奶奶每天一早就出门,自己早上一般六点起床后,趁妹妹还没起床,她就写一个小时的暑假作业,等妹妹起床,她就要照看妹妹,喂饭、洗衣、泡奶粉……快中午的时候,把妹妹放在学步车里,她就要准备午饭了,淘米蒸饭、洗菜炒菜,轻轻松松就完成了,电饭锅、洗衣机,荔敏用起来也十分顺手。她告诉记者,自己从二年级开始每个暑假都会帮忙做家务,还会去果园、菜地帮忙做农活,妹妹出生后,暑假照看她就成了自己主要的任务。在“度假”的日子里,荔敏过着单调的生活,一公里之外的镇上都没有去过。
    对于自己最喜欢的假期生活,荔敏有些迷惑,她说每年都一样,做家务,干农活,做作业,她甚至十分自卑地认为因为她和妹妹都是女孩,所以爸爸妈妈不喜欢她们。她最希望放假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去江西是她最渴望的事,但自从一年级暑假去了一趟后,爸爸妈妈再也没有让她去。这个暑假,一位大学生姐姐给她送了几本画册,让她高兴了很久,迟迟舍不得开画,想留到开学后给同学一起看看。


吴盈盈(大洋乡,五年级):心声:我从小就习惯一个人过


    在偏僻的大洋乡,五年级学生吴盈盈的家比邻居们略显破旧,虽然和奶奶住在一起,但因为奶奶身体不好,12岁的她从7岁开始就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了,而且在奶奶生病的时候,她还要照顾奶奶,相比学校,她还更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
    吴盈盈所在的学校从7月1日开始就放假了。她告诉记者,父亲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在她上小学一年级时离家打工,但至今没有回来,偶而打一个电话寄一些钱回来,因此她基本上一整天都是一个人在家,这使得这个12岁的孩子学会了大多数的家务活。平时学校上午11点半就放学了,大概花20分钟走路回家,自己做饭吃,吃完洗好碗已经将近12点,休息一会,下午1点半回学校。
    这个暑假,盈盈和奶奶开了一片菜地,种了一些丝瓜、豆角之类的菜。暑假作业早就做完了,期末考成绩并不好,但她并不想多复习一些,因为“读书对我没有吸引力,我更愿意快点长大挣钱,为家里分忧,妈妈就是因为家里穷才离开的。”盈盈没有什么好朋友,她最欢一个人呆着听歌,偶而去邻居亲戚家玩一会儿电脑,去年暑假,爸爸送给她一部600多元的中兴手机,她让同学的哥哥下载了几十首流行歌曲,百听不厌,即使做作业、做家务也要塞着耳机听歌,沉浸在歌声中。“我隔两三天去镇里买一些生活用品,钱都是爸爸给的,他一个月寄800元的生活费回来,妈妈的钱我都存着,希望有一天她回来我会还给她。”盈盈对妈妈似乎有些怨恨。

大学生关注留守孩子

    7月份开始,省内外不少大学生走进农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他们纷纷地当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池晓燕和林泽平今年暑期“三下乡”时和当地留守孩子有一次亲密接触,他们也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和反思——“7月7日清晨,园艺学院三下乡赴莆田实践队带着要送给孩子们的漫画书、彩笔、飞行棋等益智文具和食品,穿过种满玉米、枇杷、黄瓜等农作物的乡间小道,前往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探访留守儿童。
    据介绍,白沙镇留守儿童众多,父母大多都外出打工,近在涵江市区,远至省外发达城市。这些留守孩子大都跟着爷爷奶奶,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使他们越加孤僻和自卑,更令人心忧的是,这个群体还在不断扩大。
    实践队兵分三路,分别前往各个农户进行探访。我们所在的小组所探访的农户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和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很羞涩,一开始并不敢和队员们说话,随着队员们耐心与她进行交流,不仅和小女孩一起猜成语,还给她讲了许多有趣的讲成语故事。小女孩很快和志愿者们打成一片,不再感到拘束与陌生,现在欢笑声时传。当问及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梦想时,小女孩羡慕地对我们说:“我要和你们一样上大学!”她简单的回答触动在场的人。
    这些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们,给他们成长的呵护。当家庭给予的关注很少时,社会关注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尽可能建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关爱留衬儿童,我们在行动

 

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生在白沙镇关爱留守孩子


   在我市很多农村学校,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代理家长”、“中小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绿色网室”等形式,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常态机制,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假期有去处、心理有依托。
    暑假期间,盖尾中学的留守孩子林斌每天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除了按时完成暑假作业、帮家里人做做家务和力所能及的农活外,他还有一项重要的事,就是抽时间去学校的“绿色网络教室”上上网,远离不良网络环境以及游戏的诱惑,正确利用绿色网络空间学习求知,这个暑假林峰的收获也不少。据了解,自2006年4月份以来,我市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展开建设校园“绿色网络教室”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本校学生开放校园“绿色网络教室”。目前,全市多数学校建成绿色网络教室,并在暑假期间按计划充分开放。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暑假约有十来万多人次的学生通过校园绿色网络教室进行阅读或上网浏览信息,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南日镇地处偏远海域,大部分学生家长或出外打工或出海养殖谋生,留守儿童成了一大教育问题,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暑期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7月底,长期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林沈斌老师组织了一些同伴回到老家南日岛,为村里的一些留守孩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捐赠图书、假期安全培训、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使地处偏僻的沿海留守孩子走出了狭隘的小天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仙游钟山镇,福建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成长你和我”爱心联谊活动,大学生实践队通过有奖知识竞答、心里素质游戏大比拼、爱国主义趣味讲课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了一段快乐有趣的暑期时光。此外,我市一些民间爱心志愿者也屡次走进沿海及偏远山区,为当地留守孩子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编后:应该说,我们身边的“留守孩子”中的大部分人,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照管不周,而青少年又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产生了不少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每逢暑假期间,这些“留守孩子”少了学校和老师的约束又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他们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污染和伤害,还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 如何让“留守孩子”过一个健康、安全、有意义的假期成了各级学校及教育部门最为关注的事。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