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
求职要警惕十大陷阱
【发布日期:2013-08-05】 【来源:】 【阅读:次】【作者:】
    晚报讯(林志强)眼下正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关键阶段,警方提醒大学生警惕社会上出现的十大求职陷阱,避免上当受骗。
      1、借培训卖产品
    一些招聘单位待遇诱人,声称不收任何抵押金并提供带薪培训等等,但一旦上岗后却要求职者购买公司产品,并“象征性”收取费用。
      2、先洗脑再骗钱
    某保险公司招聘,考试后一名男子站在十几名求职者面前开始演讲。听了煽动性的演讲后,求职者基本被洗脑,心甘情愿交钱。警方提醒,如果你所接受的培训内容全都是企业的大好形势而跟从业技巧毫不相干,那么你就该想想退出了。
    3、跨省“招工”再打劫
    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在外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对方联络后,前往企业所在地面试。结果前来接站的人常常会以借用电话或其他事由骗取求职者财物,还有的将求职者带到偏僻的地方抢劫。
      4、先扣押金再开除
    在第一个月工作结束后,企业只付给求职者工资的一半,并称另一半为抵押金,离职的时候退还。此后就以没完成工作量或其他借口将求职者开除,并扣下抵押金。
      5、招一个人干多份活
    一些私人企业在招聘时只说是一份职务,上岗工作时一个人却要干几份活,而工资只开一份。比如某杂志社在招聘时写着文字总监,用人时文字总监既要采访写稿,又要编辑版面,既要拉广告业务,又要送杂志搞发行,却只有一份工资。对此,求职者对于工作范围外的内容应坚决予以拒绝。
     6、签不合理合同
    用人单位在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了不少日后可能发生争议情况的处理办法,这些处理办法对于求职者的权利没有保护,却在惩罚员工方面规定严格。对此,警方提醒大学生,一旦发现不合理的约定一定要在签字以前提出解决办法。
       7、借招聘诱人犯罪
    如果招聘者夸夸其谈,反复强调招聘职位工作轻松、能拿高薪,很有可能是在引诱你加入传销、色情及其他非法机构。大学生应聘时,如果被骗子威胁恐吓,要想办法脱身后报警。
    8、编造“境外就业”信息
    部分人力资源公司、商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经常发布虚假“境外招聘”信息,求职者应向劳动保障部门求证这些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9、用“合同制”当诱饵
    一些公司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注明工作性质为合同制,但在面试时却说只招劳务工(即不需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人员),由此造成了求职者徒劳往返应聘。警方提醒大学生,对于单位在招聘信息中出现不诚信行为的,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12333进行举报。
       10、套取个人信息
    目前有不少企业单位或人才信息公司,短时间内在网上发布近千条招聘信息,均为中介信息,并在每条信息的岗位描述中留下公司邮箱和公司的网址,要求求职者将个人简历直接发送至公司邮箱或登录公司网站应聘,从而获取个人信息。这些有问题的招聘信息往往学历要求低但报酬高,与市场规律不符,很具有诱惑力。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