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每逢工作日,家长黄女士都会把儿子送到老师那里补课。一天,儿子带着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回家。“老师让孩子用‘活泼’造句,儿子写的是‘鱼儿在水里游,水很活泼’。我看了之后表扬儿子想象力挺丰富,拟人的手法也很新颖。”让黄女士没想到的是,次日儿子把作业交给老师,得到的却是红叉,老师的答案是“鱼在水里游,鱼很活泼”。黄女士顿时觉得不解和担忧:“我怕这样教下去,每个孩子早早就被切成了豆腐块。” 而在记者近期针对部分中小学生家长和普通市民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八成受访者直言当下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而九成受访者觉得“标准答案式教育”在当前很普遍。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表示,“标准答案式教育”的盛行会使孩子们好奇心和创造力被压制而变得机械化,失去想象力,甚至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认为,中小学教育与考试都被标准答案所统治。其中一位家长向记者分析道:“比如,‘雪融化了成什么’,孩子答‘春天’,结果被老师判定为错,标准答案是水;一个久别家乡之人,在春夜望着皎洁月光不禁思念起故乡,于是吟起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孩子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被判个叉,标准答案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位家长表示,孩子们的回答,屡被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撞击得支离破碎,不仅会击垮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想象力,还会让一些学生感到自己“越学越傻”。 那么,是否应该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的质疑精神?“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主要还是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激励与保护。”中学语文老师郑晓燕坦承,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也常在到底是要培养“乖孩子”还是“自由的孩子”之间感到矛盾。郑老师说,家长和老师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在面对孩子们的这些幼稚简单的发问时,起初还能耐心回答,最后却总是以粗暴的方式回绝。“我想,不仅是身为老师,作为家长,都应该通过追问、反问等方式来培养孩子们主动思考的习惯,并对他们富有想象和逻辑的答案给予鼓励和肯定!” 现在许多人理解错了质疑精神的含义。”郑老师指出,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引导孩子们有道理地问,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应该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们遇事、遇问题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