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又到了,在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感受时,总有另一群特立独行的学生不畏炎热,他们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行走记录青春点滴,用汗水播散梦想的种子;他们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7月8日,在位于白沙镇的福建省桂花香农果开发有限公司的农作物大棚里,一群身穿白蓝相间队服的大学生们三三两两分布在田间地头,顶着烈日一丝不苟给刚刚结出幼果的青枣树套袋,娴熟的动作丝毫不逊一起作业的果农,原来,他们是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从7月4日来到桂花香公司开展为期一周的暑假实践活动。在现场,带队的福建农林大学陈发兴教授一边给学生们讲解育苗培果的常识,一边给示范套袋的技巧,真正把课堂搬到果园里。队员蒋雪玲告诉记者,作为农林大学的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必然和农业科技有关,我们暑假实践的目的一方面是想把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传递给基层的农民们,让农业科技走向农村,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老师在果园里上课的效果远比课堂上枯燥的说教有用。 “戴妈妈,‘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有什么优势?”、“我们公司的生态观光区开放后对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什么帮助?”……“戴妈妈”是大学生们对桂花香农果公司董事长戴玉兰的昵称,为了做好下乡调研工作,学生们一有机会就逮住戴妈妈问个不停,一脸和善的“戴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对于每年夏天都要迎来的大学生实践队,戴玉兰总是十分欢迎并关爱大学生们,安排专人照顾学生们的吃住,对学生们的实践要求也是尽量满足,这不,每一届来实践的大学生都把她当作“妈妈”一样信任和尊敬。 陈发兴教授说,这次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们走入田间地头,体验一下农民工作的艰辛,同时在生活中也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想出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创造,丰富自己的知识。 当天下午,陈发兴教授、省农科所研究员还给白沙镇当地的果农上了一堂实用的农业科技课,学生们和果农们一起在现场聆听了专家们的传授。 除了在公司的果园田地里实践外,“三下乡”队员们还走村入户,帮助当地农户浇水锄草,收割作物,并走访当地的留守儿童,给他们普及安全知识,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并赠送书籍玩具,一位留守孩子的爷爷激动地说:“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激情,他们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仅是学习用品和安全知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关爱。”虽然天很热,实践活动也安排得很紧凑,但是大家都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福建省桂花香农果开发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集引进、推广、种植、开发、销售以台湾农特优产品为主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公司先后获得“莆田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省特色品牌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也是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之一,每年都会迎来送往一批批的大学生实践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