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长会多流于形式 家长会为何成了“妈妈会”
【发布日期:2013-04-3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吴林玉】
期中考过后,不少中小学、幼儿园开始召开家长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很多流于形式,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是由教师唱“独角戏”,即老师先向家长通报一下学生的基本表现、班风情况;然后切入正题——报分数、排名次、算平均分、分析试卷;最后对家长提出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的要求。有的家长会将部分后进生家长留下来继续听候教师讲“如何配合”,有的开完家长会,要不老师夹着包就要走,要不几个家长围住老师,其他家长根本没机会与老师进一步交流。 而家长会另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阴盛阳衰”,会上妈妈唱主角,爸爸参加的甚少。“参加孩子班里的家长会,八成以上是由妈妈参加,而且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爸爸知之甚少,不仅是幼儿园,小学也是如此,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处于缺位状态。”4月20日上午,参加完城厢区第一实验幼儿园的家长会后,在小学当老师的杨丽娜无奈地说。据了解,家长会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很普遍,有些老师无奈地调侃家长会是“妈妈会”。
1现象:家长会成了“妈妈会”
4月20日上午,记者参加了城厢区第一实验幼儿园中三班的家长会,到场的30多位家长中,爸爸仅有5人,其余的都是妈妈、奶奶到会。发言环节,爸爸们也都沉默寡言,对孩子在园里的情况也都是由老师介绍后才知晓。该班的学生家长陈女士说,儿子出生后,自己就成了全职太太,丈夫只有每周末才在家。自孩子上学以来,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孩子学习都由她负责,家长会自然也都由她来开。“本来也想让孩子爸爸来体会一下,可考虑到老师大多都是女的,所以妈妈来开家长会可以更好地与老师沟通。”陈女士解释说。另一位学生家长林女士表示同感,她说:“平时自己的工作也很忙,接送都由老人负责,也没机会也老师沟通,现在难得有开家长会的机会,除非迫不得已时间不允许,否则做妈妈的肯定会积极参加,争取时间和老师多沟通,而男性相对沉默寡言,不适合和老师交流。” 4月27日晚,记者在筱塘小学二年级的一场家长会看到,小学家长会上“阴盛阳衰”现象相对有所缓解,但还是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在二年(2)班的家长会现场,50多个家长中妈妈和奶奶占了多半,十来个男家长显得鹤立鸡群。家长黄奶奶告诉记者“儿子工作较忙,媳妇又去福州出差,所以由她代劳。”问到平时谁和老师沟通较多时,黄奶奶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孙子她妈妈了,平时辅导作业也是妈妈,老师是谁我儿子都不知道呢。” 记者走访多所城里的中小学校发现,家长会上“妈妈唱主角,爸爸当配角”的现象相差无几。而在一些农村学校,家长会上更是难得会见到爸爸的身影,家长代表不是妈妈就是爷爷、奶奶、亲友,有的老师教了学生五六年却从没见到学生父母的现象并不鲜见,家庭教育的缺失给众多留守儿童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
2分析:传统观念导致家长会“阴盛阳衰”
随后,记者根据不同的年级对30多名学生进行采访,八成以上的学生称,自己的家长会一般都由妈妈参加。擢英中学八年级学生谢昱说:“从幼儿园到现在,所有的家长会都是妈妈参加的,我爸爸负责出钱养我,妈妈负责教我。可我其实更愿意让爸爸参加家长会,因为妈妈太唠叨,经常问老师很多问题,让我很不好意思。但爸爸他不愿意参加,因为他说自己不善于和老师沟通。”家长陈晖是难得能一直坚持参加孩子家长会的爸爸,但他也声称自己是被逼无奈的,心里并不大情愿。他笑言,坐在一群妈妈中间,觉得比较尴尬。而且爸爸参加家长会不如妈妈有优势,一来男人不喜欢聊天,不像妈妈们什么都可以聊,再说老师大多是女士,他们也就不爱主动上前搭话。 上林小学的阮晓彬老师也称,带班五年时间,经常跟老师联系的就是孩子的母亲,父亲作为"家长代理人"的相当少。平时的家长活动也少见爸爸们的身影,来了也大多不主动与老师交流。而且,在老师的家长通讯录上,也往往只能联系到孩子的母亲,有时老师觉得难以管教一个学生,要请家长的时候,赶到学校跟老师沟通的也是孩子的妈妈。她觉得其中有爸爸工作比较忙的原因,也有他们自身思想认识的原因,他们不像妈妈那样关注孩子的教育。其实作为老师,班主任很欢迎爸爸们来学校参加家长会,也希望能与爸爸们交流孩子的情况。她觉得,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一些思想和处事行为有一定的优势。 阮老师分析说,实际上,出现这种父亲养、母亲教的现象并不是单亲家庭的增多,而是现在家庭分工的太过明确。一方面,多数家庭父亲常常是家里经济的主要支柱,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会;另一方面,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让很多家长认为,照顾、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这是造成家长会上“阴盛阳衰”的主要原因。 还有的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明确分工的"单亲教育"有时也会让老师感到尴尬。因为一旦感到孩子难以教育的时候,老师也会使出杀手锏,请出往常不露面的学生父亲,而学生父亲知道孩子的不良表现后往往是非常暴怒,不但对孩子进行粗暴教育,还对孩子的母亲横加指责: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时候一家三口在学校吵成一团。
3专家:”单亲教育“不可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建阳老师说,家长会上鲜见父亲身影事实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单亲教育”已经十分普遍。而所谓“单亲教育”除了存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亲家庭外,也存在众多正常的双亲家庭中,只是因为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妈妈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骨干,而大多数父亲忙于事业为养家糊口而分身乏术,便将教子的责任理所当然地推给了妈妈,自己只是偶而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从而造成双亲家庭的“单亲教育”。而从自己多起心理咨询的案例中发现,父爱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为男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他们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稳定。父爱缺失的女孩子,由于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纳和认可,则容易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及其价值。 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现在的许多孩子所得到的是双亲家庭里的"单亲教育"。很多中小学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班里的孩子不少都是由孩子的妈妈或爸爸一方全权教育管理,从生活起居到学习考试,父母一方对孩子是了若指掌,而另一方则完全不闻不问。老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尽管这些学生的父母分工协作,并没有出现婚姻问题,但长期形成的这种“单亲教育”模式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留下了不小的隐患。
4观察:家长会多流于形式
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及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向优秀家长学习的有效方式。成功的家长会应该是通过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相互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探寻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采访中发现,多数学校每学期都在固定时期:开学初、期中、期末召开两到三次,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很多流于形式,家长在有限的时间里也难从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是由教师唱“独角戏”, 传统家长会的弊端具体表现有:一是教师本位主义。家长会常常是老师在台上讲,家长在台下听,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缺少交流与互动,信息不对称。二是内容和形式的单调与刻板。几乎每次家长会的内容千篇一律,以致家长们在开会之前就已经猜出大致内容了,导致家长们在开会时往往敷衍了事。通常是班主任站在讲台前讲,家长坐在自己孩子位置上听,几乎插不上话语,气氛沉寂与枯燥。三是在对学生的评价态度与方式上有失全面。教师往往只是片面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评价依据,一味分析成绩优秀学生的情况,造成后进生家长参与热情不高。 总之,传统家长会要么一成不变,要么流于形式,很少有交流与沟通。会后即使有个别交流,也往往浮光掠影,缺乏实效。事实上,许多教师对于组织这样的家长会,往往也热情并不高,心理上甚至也难免会产生“走过场”的想法。因此,这种传统模式家长会的实际效果,实在是令人怀疑且深思。 |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筑牢防疟健康屏障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