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师(教师节专题2)
【发布日期:2012-09-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
仙游县石苍乡的济川村,地处仙游西北部,是一个偏远的山区,但就是这所地处深山的偏僻小山村,却十分重视文教,小小一个乡村,多年来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超过10人,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的超过一百多人,创造了一个奇迹,济川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村,而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把青春和热情无私奉献给山区孩子的老师们。94岁高龄的林春苗老师和44岁的温先凤老师就是奇迹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一辈子都守在这里,守住的不仅是学生,更是一个希望,一个未来。教师节前夕,晚报记者走进济川,走近默默耕耘的山区教师。
九旬老教师林春苗: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1940年,林春苗考进仙游师范,1948年他来到当时仙游县城所在地——仙游县游洋中心小学当教师,1949年毅然回到老家济川小学任教直到退休,任教时间长达46年。 化人先化心,育人先育心 林春苗在讲台上教学长达40多年,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经他带的班级,一个班50多人往往有二十多人能上仙游一中。由于济川村地处偏远地方,师资力量薄弱,有时他一人单挑语文、数学两科教学工作,但每天的作业都做到全批全改,对每位学生出现错误,他都及时找学生谈话,授道解惑。林春苗说“教不严,师之惰”,上课时要严肃,而课后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每次上课时他穿戴都十分整齐,态度也很严肃,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件庄重的事,而课后他又很随和,关心学生的生活,常与学生讲述文学故事,要求学生练书法,搞书法比赛,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国文学的教育和熏陶。 林春苗育有7个子女,全家人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于是他就在家附近开荒种田,这不但可解决家庭温饱问题,节约开支,田地还成了学生学习的快乐田园和训练基地。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林春苗只要了解到学生家中经济有困难的,就会将家庭节省下来的钱,用于资助这些贫困学生。从1949年至1994年退休在家,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林春苗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他所在的学校,他所教的班级,风气正,学纪严,成绩优异,在干部群众及广大师生中留有很好的口碑。他教过的学生数千人,遍布海内外,有的成了大学教授和研究生,有许多人还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济川村,有的甚至家中三代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林春苗总结说,教育孩子,化人先化心,育人先育心。育心应是人的发展、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完善的核心,学生有了上进心、进取心,学习中就不怕困难,就有动力,学习成绩自然就能跟上。 一家三代立志教育事业 林春苗是石苍乡退休老师中资历最老的教师,如今94岁高龄的他,最为关心的仍是山区的教育事业。退休回村后,林春苗仍然坚持发挥余热,坚持离而不休,凭借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常向济川小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济川村因交通不便,师资力量相对紧缺,对此,林春苗儿子和儿孙在大学毕业后,都心甘情愿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他也要求儿孙们常住在学校,尽已所能为山区教育事业作贡献。 在林春苗及济川小学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多年来,济川小学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在五十年代,林春苗任教的第一批 学生中就有林加添、林向芹、林加燮、林秋珍等率先考进高等学校深造,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生林益川、林居华、林壮青、林志火、林恩浩等分别考上研究生,林志火、林恩浩还留学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87至今,先后有10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济川小学历年来统考、抽考、成绩在学区均名列前茅,1994年秋仙游一中领导特地送来一面绣有“英才辈出,松柏长青”的锦旗。许多有成就的学生每逢回家乡探亲时,第一站就是到林老家看望恩师及其家人,感谢一家人为山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每逢此时林老脸上总是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5年创作400多首诗词 林春苗老人早在1979年就退休了,但他退休后没有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继续留在学校任教,直至1994年左右才正式回家,林春苗始终认为,身为老师要经常学习,更新知识,他说,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会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对他来说,也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自济川村成为我省历史名村后,林春苗常拿起纸笔吟诗作斌,近5年先后创作400多首诗词,并将这些诗词整理,无偿捐献给学校。1994年济川村成立老年人协会,林春苗还经常组织老年人学习报纸杂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文体活动,办好老年人福利事业,离退休干部服务站常开展活动,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1998年,林春苗编写的《济川史简介》,在台湾兴中杂志社的报刊选用刊登,在台湾引起震动。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铸魂灵,林春苗就是这样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者。
山区教师温先凤:守在大山 守住希望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24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信仰、理想,但对已经44岁的温先凤来说,从1989年至今,他的信念似乎从未改变——回村教书,守住大山的希望。坚持需要勇气,温先凤就这样在地处偏远的山村小学坚持了24年,希望还在,他依旧执着。 1989年7月,温先凤从仙游师范毕业后选择的第一所学校是石苍乡高阳小学的一所分校,这所地处山顶深处的学校因为没有教师愿意前往任教,差一点就被撤掉,这一年因为温先凤的到来,全村8个低龄的孩子再也不要爬山涉水去山下求学,由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温老师教,家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教室就设在一个简陋的粮仓里,没有黑板他用门板刷上黑漆自制而成,没有教具,他上山伐竹砍木自己制作,没有电灯,他总是趁着天黑前备课改作业,必备的教学用品都是靠每周一次的下山挑回来,来回四个小时的山路。虽然苦,但看到家长无时不挂在脸上的感激和学生天真的笑脸,温先凤无怨无悔地守着那片三尺讲台,学生的成绩在各分校的评比中也是名列前茅。 两年后,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学资源,乡里撤消了一些偏远的教学点,温先凤带着剩下的两名学生到村里的高阳小学任教和就读,因为交通不便,学生来回的山路全是黄土碎石、坎坷不平,最窄处仅有一米,而路外就是深谷,处处暗藏危险,为了让家长放心,温先凤又成了专职的护送人,每周日下午带着村里所有在高阳小学就读的孩子从村里出发,爬山涉水,一路前行,特别是雨季,安全隐患无处不在,遇到陡滑山路时,温先凤总是一个一个地把年纪小的孩子背过险路,直到安全到达校门才能松口气,每周六又重复这样的路程,把孩子一个一个平安送到家。这样的日子,温先凤又坚持了8年,这8年里,尽管生活和教学环境都十分简陋,但在教学质量上,温先凤却精益求精,每天坚持备课、写教案,每一份作业都坚持面批、点批和跟踪批改,直到学生理解通透为止,从未懈怠,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他所教的每一届班级的学生成绩在全校乃至全区都是有目共睹的。 1998年9月,温先凤调入济川小学,离家越来越远了,但依旧没有走出大山,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压根儿就没想过,他质朴地认为,自己就是大山里的人,只有为大山里的孩子服务才是应该和必须的,尽管现如今的济川小学已经从曾经的辉煌走向萧条,家长把孩子一个一个地往山外带,学校里留下了为数不多的留守学生,但温先凤依旧尽心尽责地上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次的教案,做好每一次的家访。几年前,因为一些意外,妻子患上“精神分裂症”,急需人的照顾,但思前想后,温先凤没有把家里的困难向领导提出,不缺课,不请假,而是把病中的妻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顾,自己依旧守在离家十公里远的学校教书育人,只有到了周末,把学生的作业装到包里,背着一路步行赶回家,白天照顾妻子,晚上再批改作业,星期一一大早再背着作业赶回学校,从不迟到。 从教二十多年,温先凤教出的学生很多都考进了知名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优秀的人才,2011年教师节前的一天,温先凤如往常一样回到学校上课,却发现自己的宿舍门口,聚集了不少人,原来,他们都是温先凤曾经教过的学生,现在都是在读的大学生,在QQ里聊到自己最感恩的老师时,大家都感激温老师的付出和尽责,相约教师节前来到济川小学看望温老师。学生们的举动再一次坚定了温先凤的信念——守住大山的希望,不离不弃。他说,其实他也想走出大山,但不是自己走,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山里人掌握知识,大家一起走,去过更好的生活。 坚守大山,是温先凤一辈子的选择,对于那些日渐开放、心怀梦想的山区孩子来说,他的存在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基石,他守住的不仅是学生,更是一个希望。 晚报记者 吴林玉 李金春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