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三会梵音
【发布日期:2025-04-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龙华三会

       三会寺,在大济龙山下,距县城西十三里。传说古时候有三条巨龙,会战于此,后人故称此处为“三会”,意为“三龙际会”,建于此处的三会寺因此得名。

  传说固然有趣,但实际上“三会”得名于佛教经典。据《弥勒下生经》,兜率天弥勒降生翅头末城 ,学道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开三次法会。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由此,称“龙华三会”“龙华会”或“三会”。很多佛教场所称“龙华寺”“三会寺”,大抵上由此而来。据统计,全国名为“三会”的佛寺数量极大,至于名为“龙华”的佛寺那就更数不胜数了。

微信图片_20250423143424.jpg

雄伟壮丽的三会寺

  南朝诗人徐陵在《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中云:“三会济济,华林之道未孚;千尺严严,穰佉之化犹远。”徐陵感慨佛教的理念、场所等所具有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神圣的教化还需要进一步推行。这句碑文里就出现了“三会”和“华林”两个常用佛寺名称。佛寺命名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传统,但是后世多喜以地理和传说编造名称来源,并渐渐为后世主流所引用,以至于淹没其本真,著名的仙游龙华寺亦有“双龙献花”之传说。

  据《仙游县志》载:“三会溪,在县西一十五里。万善大目溪、古濑溪、文殊溪三溪会于此,东行出孝仁大坂口。”这种三溪汇流局面,加上附近山形如龙的所谓“龙山”,就很容易产生“三龙会战”的传说,不得不说老百姓的想象力很是丰富。

  “三会寺”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2),唐睿宗李旦是位佛系皇帝,“天下十分之财而佛有七八”“出财依势者尽度为沙门”,他在位期间天下大兴土木营建佛寺,一座宏伟的仙游“三会寺”便是在这种倡佛的大氛围中应运而生。

  隐士林彖

       林彖(1099-1168),字商卿,自号萍斋,是北宋宝文阁待制陈次升的外孙。林彖自幼丧父,随母亲居住于外祖父陈次升的家里读书。他年轻时游历真州等地,三十岁后隐居龙华寺长达四十年,所筑居名为“听雨轩”,所辟处称为“意足园”,“非所好叩门辄不纳”,并作《听雨轩》一诗以为人生写照,抒发心灵感受:“身外无穷百不闻,算沙活计亦慵论。斋余闲倚蒲团瞑,只有溪声落耳根。”

  隆兴元年(1163),有司先后数次召他就职俱被拒绝。乾道三年(1167),诏特林彖为进士,并授予兴化军教授。林彖最终接受了任命,当年六月他与兴化县的知县、主簿和县尉同游麦斜岩,并留下麦斜岩最早的摩崖石刻“长乐王士登、永嘉叶思文、侯官叶舜臣、蒋溪林商卿,乾道丁亥六月十二来游。”遗憾的是,林彖任职未满一年而卒。

  林彖外祖父家在大济,三会寺是往来龙华寺与外祖父家的必经之地。隐于龙华寺之前,林彖一直寄居三会寺,三会寺一直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清修地之一。他在《春日三会闲行》一诗中云:“风摇垅麦东西浪,春入郊原远近花。闲趁溪流到村曲,断垣乔木二三家。”他在《三会溪》一诗中是这样子描述自己所见所思的:“溪上横岗一道斜,成行鸳鹭落平沙。竹篱茅舍林中见,仿佛孤山处士家。”

  观林彖一生,幼孤少贫,不仕不娶,独傲清高,隐逸超脱,去世前一年才勉强出任教授一职。《春日三会闲行》一诗体现了林彖的这种性格,诗以言志、言为心声。《宋史·隐逸传》:“林逋,字君复,钱塘人。于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娱,简直就是林彖模样。

  侠僧秋此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开始执行“迁界”政策,“越界数步,即行枭首”。“迁界”导致沿海人口急剧下降,据余飏《莆变纪事》云,康熙元年(1662)莆田“界内之民死于力役,死于饥饿,死于征输,至有巷无居人,路无行迹者。”

  释超圆,别号“秋此”,本为莆田儒家学子,学问渊博,但在“迁界”中“遭海澨云扰,播迁无依,乃委身空门”,后避居三会寺。他与明朝遗民朱贽、顾招成为方外之交。三人隐身佛门,暗中资助反清义士,常有慷慨激昂之作。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耿精忠部赶跑仙游知县梁嵋,指派时任仙游县典史的贾令田接任。在“贾知县”治理仙游的三年里,各方军事势力缠斗不止。《仙游县志》所载清代仅有的两次“大荒歉”,居然都出现在藩乱三年中。康熙十五年(1676)九月耿精忠兵败,“伪知县”贾令田连夜遁逃。

  对此事件,秋此云:“丙辰秋九月戎马临城,将、兵内乱,公散金绥静兵民,洁身而去。”显然,秋此是站在贾令田这边的,他持反清立场并与贾田令交好。他作诗《贾令君仙城脱难》:“戎马环郊鼓角轰,何期变复自中生。戎马环郊鼓角轰,何期变复自中生。从容临事皆奇策,多难为民见至情。尽散黄金愚乱卒,直驰白马到都城。词坛始信有飞将,岂独胸中数万兵。”在诗中,他大赞贾令田英明果断处事不乱,疏财安民稳定局面。

  秋此另有一诗《击节歌为陈生作》:“丈夫横四海,仗剑当遐举,不之秦,则之楚。挟雷霆,拥师旅。列鼎烹,悬钟簴。谁能郁郁篱下?甘作黄口儿女。嗟我寂处,外侮谁御?有赤者狐,翔我庭宁。有黑者鼢,伤我禾黍。桁上既无悬鹑衣,盎中亦无升斗贮。低颜欲告人,舌大还如杵。贫贱守菰芦,四邻谁相与?我将乘紫烟,叩阊阖,诉天帝。而直语,今之世,奈何许?”这首击节歌铿锵豪迈壮怀激烈,闻之热血沸腾不能自己,风格与《贾令君仙城脱难》同。秋此大师的火气似乎有点大,但这是真性情,出家入世慈悲为怀却常怀侠义之心,没有矛盾。

  诗僧遗韵

       清康熙年间,三会寺孕育出秋此、圆巽、普远等诸多著名诗僧。秋此圆寂后,其徒云岸怀着对恩师的敬重与缅怀,精心刊刻了《影月集》,当时的兴化令郑黄灿亲自为之作序。乾隆《仙游县志》对秋此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穿贯内典诸藏,工诗,古文有柳柳州之遗。”郑屺瞻也对秋此赞誉有加:“秋此另辟洪荒,多奇字、奥句,固是渊源诗归,岂得谓非慧业?”郑王臣在《兰陔诗话》中亦提到:“秋此与朱二不、顾雪来,更唱迭和、争奇斗险,不屑寄人篱下,正如大秦波斯教,别有法门。”

  令人惋惜的是,《影月集》目前存世仅有六首。其《天犀岩》一诗写道:“道人行止本无心,山水因缘次第吟。未了秋光惊淡冷,还来此地细推寻。数间茅舍寒篱菊,百道云泉落石林。爱客主僧能不厌,肯分香钵性情深。”据县志记载,天犀岩位于“登擎寨”西,那里林壑幽深,阴晴变幻莫测。每当夕阳西下,余晖返照,松风谡谡作响,与泉流之声相互应和,仿若人间仙境,远离尘世喧嚣。天犀岩在明代就已开发成熟,与三会寺之间往来密切,秋此诗中生动地展现出天犀岩山林茂密、泉瀑众多的迷人风光。

  释圆巽,字绎斯,在康熙年间的三会寺以诗闻名,他著有《东林集》流传于世。《兰陔诗话》曾言:“咏梅诗最难工,莲峰和尚《梅花百咏》隶事虽博,大都珠离玉缀之辞,不脱前人窠臼。绎斯上人亦有《百咏》,予独爱此诗,寄托深远,情致缠绵,隶事复不离乡曲,洵佳构也。”他在《楳花》一诗中写满了孤寂与惆怅:“独立空山暗怆神,平生知己竟谁真?飘零瘴海微金客,寥落长门作赋人。争插玉钗怀往事,乱抛珠颗怨前尘。孤芳何事偏憔悴,辜负年华又一春。”而在《午睡》一诗中又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昼永浑无事,心闲体亦闲。抛书横笛簟,摊饭闭柴关。日影移帘外,松声落枕间。黑甜真自适,百虑一时删。”

  释普远,字舜毅,同样是康熙年间三会寺的诗僧。他的《闲居杂咏》二诗“山雨晴犹滴,松风晚更凉。悠然心境净,禅榻飏炉香。”和“读书秋树根,松子落书几。得意已忘言。此心澹如水。”将闲居时的宁静与淡泊诠释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年三会寺诗僧们的诗歌风采与精神世界。

            (陈震辉 文/ 游心华 /图)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