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堆》是黎晗以莆田历史为核心的书写,古人作为、先贤著述、古迹渊源、本地风物,均在书写之列。这其中,关于以古人事迹为源头并落于性情提炼的文字,最是动人。它们如暗夜里的一道光,划破黑夜,点燃读者的心。 一 在我看来,记住这些人,即记住莆田。他们是莆田之所以是如今这般模样的缘由,或者说,他们身上藏着莆田人的心灵密码。黎晗正是那个解密的人,尽管手握钥匙的人,无法穷尽历史的真相与人性之幽深。 南湖大先生郑露奉召即将离开莆田,临行前,乡亲们扶老携幼到溪畔相送。为了表达对先生之敬意,人们采摘木兰花,将花朵洒向溪中。“一时间溪面上水波荡漾,花团锦簇,郑露的船慢慢离岸,向下游漂去,那些美丽的木兰花朵一路流芳,相伴而逝。”多么美好的祝愿,于今看来,怎样解读其美都不过分的。乡亲们心中的依恋与郑露脸上的不舍,皆值得无穷想象。 在莆田历史上,优雅之气度有,身怀正气与血性者亦不乏其人。《锦绣堆》是黎晗刚柔兼具之创作,源于他对家乡历史的细致勾勒与全面探究。品读此书,如同被他领进莆田历史长廊里,见识人性的多般风景,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南宋汪待举以勤政廉政闻名于世。他每日二更起来读书,读到天亮出来办公,每日不辍。面对行贿之人,他正色道:“某秉笔予夺,如见神明罗列其旁。”心中有神明者,自律岂止于严?这样的人树立的精神标杆,予现代人带来的同样是值得肃然起敬的震撼。明朝戴大宾乃莆田历史上有名的神童,他乡试第三,会试第二,廷试第三,中了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如果认为,他空有才华就错了,其洁净之品性与不屈之硬气更令人赞叹。因不到二十岁即中进士,被太监头子刘瑾看上,身为当权者的他要把养女嫁给戴大宾,大宾不干,假装佯狂得以免去这门亲事。这样的权贵,多少人做梦都想攀附,他却不仅无所谓,反而主动远离。既可见其为人之正直清澈,亦可见其见识之锐利长远。 若论莆田历史上最忠烈者、最悲壮者,莫过于宋代最后一位兴化知军陈文龙。曾官至参知政事的他,看投降派不爽,便辞官回乡。在宋亡国之际,他主动请命出任兴化知军,城破后,敌人招降,不屈,逼之,他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可相逼耶!”后,被押送至杭州,他离兴化则不食,入岳武穆王庙,恸哭而亡。其从叔陈瓒在陈文龙被俘后继续抵抗,曰:“吾侄不负国,吾当不负吾侄。”亦被俘,不投降,被车裂。文龙母亲被关在福州尼寺,病重,临终前说道:“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真是满门忠烈,浩气长存。王朝覆灭之际,往往是人性之复杂展露得最为完整之时。高尚者有之,卑劣者更有之。前者罕见,后者常有。 在黎晗笔下,蔡襄是极为重要的人物,这位以忠与德声名远播的宋朝人被他一再提及,提及的不止是一面。对我来讲,这是最为亲切的莆田历史人物,因为他督造的洛阳桥我踏足多次,洛阳桥南的蔡襄祠中蔡氏书法令我深深折服,洛阳桥北的蔡襄石像亦多次深情仰望。洛阳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仅此一点,便可知造桥难度,更可知当年身为泉州知府的蔡襄,肩负多大压力。然而,其充满勇气之耿介最令人印象深刻者,莫过于二十八岁那一次,那一次他撰写一首一千余字的组诗《四贤一不肖》,公开声援遭贬之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炮轰谀臣高若讷。单凭此举,便可知其人之奇伟。往后余生,他的耿介与忠正一如既往,从未因外力有所扭曲变形。 对莆田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细细勾勒,是绘就莆田一地精神图谱的必然前提。郁达夫在写于1936年10月24日的《怀鲁迅》中如此说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一地,不仅是可怜也是可悲的。有了伟大的人物,却不懂得拥护、爱戴、崇仰,是失去根基、没有方向的,更是可怕的。话说回来,黎晗敬重陈文龙、蔡襄等人,与郁达夫敬仰鲁迅的精神轨迹如出一辙。 他们留下的独特背影,依旧令人向往;他们绽放的奇异光芒,耀眼一如往昔;他们留下的功绩,依然润泽现代人。是他们的优雅、正直、忠贞、勤劳、廉洁、耿介融合而成的精神财富,为一代代莆田人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与养分。“这奇迹一般的文化返乡,以莆阳为样本,再次证明了儒家文化的神奇魔力:即便在一个如此狭小的空间里,也能以罕见奇崛的生命力,实现妙不可言的华美回转。”这是黎晗对莆田文风鼎盛的提炼,也是他对莆田文化与士大夫精神代代传承既凝练又精准的总结陈词。他们是沉沉暗夜里的星,他们是支撑起莆田文化的支柱,他们是后人频频回望的根本缘由。 二 这是一部因细节饱满而充满画面感的作品。历史由一个个画面组合拼接连缀而成。对后人来讲,历史即等同于那些值得遐想与回味的画面。此外的点滴,也许可等同于虚无。历史本就有太多虚无与暗角,现代人岂能全知全觉?既如此,珍视可以了解的,珍藏氤氲着人情之美与人格之贵的若干,已然足够。这不正是黎晗书写莆田时的真实心境? 深入并叩问历史,寻得真相固然是目的之一。然而,若通往真相之路遍寻不着或布满荆棘,探索之前前后后、辗转腾挪照样充满魅力、引人入胜。面对纷繁芜杂、亦真亦幻之历史,黎晗并不急于得出结论,许多时候,他是把了解到的展示出来,仅此而已。此时的他,是理性的。与此同时,这是他对故乡大地的深情回望,深情而不滥情,他的笔触乃梳理典籍、聆听传说之后的一再确认。尽管总结结论并非他的目的,然而写出自家眼里的莆田历史是确然的。在《荷花帖》中,黎晗引用明朝人侯清为《重刻莆阳文献》所写序言,序言写道:“予少爱是书,常置案头,每一展卷,则忠孝清恬之操,宏博明澈之词,在在得师。即千古英躔,六经芳润,恍然时睹面焉。”这是侯清心境的流露,内心有对古圣先贤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倾诉,放在黎晗身上同样合适。 任何人都是故乡的孩子。被故乡拥抱着、呵护着,方得以慢慢长大,拥有观看世界的立场与视角、胸襟与气魄。不同孩子眼里,故乡母亲的模样各不一样。若拿这些模样逐一比对,怕是千差万别也有可能。这恰恰体现故乡的丰富性,它值得一代代从她怀抱里走出的孩子不断书写。抛开整本书内容之缤纷不说,单看最后一篇《寸节皆花》亦可见出此点。此文一段为一节,或谈一物或讲一事,地瓜、龙眼、荔枝、菊花、茶叶,莆仙戏、莆田风俗、九座山、菜溪、香山均在其中留下痕迹。对故乡风物的描摹亦是《锦绣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一段写到他找到的两条“莆田之最”。其一是现藏莆田三清殿的石敢当,上有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留下的亲笔碑文;其二是碑身竖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记》的石碑,除落款为楷体外,碑文392字均为宋徽宗瘦金体。“将来有心人若要编写‘莆田之最’,一定记得把这两条编进去,我可是翻资料翻了好久才找到的。”这句话中有抑制不住的自豪。非自豪自己的发现,乃自豪莆田有此等级别之文物。说到底,自豪之源头依然在故乡历史与文化。无独有偶,出自弘治年间进士陈伯献之手的《石室山记》妙句很多,为黎晗深爱。这其中,“若垤,若穴,若簇,若练,若聚米,若堆丸”之句,是他反复吟哦,且唇齿生津的。他爱石室山之风光,更爱写石室山风光的美文。黎晗心中有爱与自豪,却不声明,不靠嗓门大不断吆喝。他只是如实写着,亦或是含蓄的表达。被写进《闽中四美》的子鱼实在味美。是享用时肉质鲜嫩,还是享用后唇齿留香?都不是。且看他的句子——“子鱼是海鱼,产子时须游到咸水与淡水交接处,江口迎仙寨一带出海口,正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月子中心。”如此说来,这里的子鱼能不美味? 《锦绣堆》是一部散文集,却不止是书写自我心境的作品。对古人的敬意、对故乡的热爱均流淌在字里行间。从个体出发,走向莆田大地,走进莆田历史,由小及大的行文走向,注定这部书是厚重的、深邃的、缤纷的作品。 对黎晗来讲,莆田是他成长的故土家园,是他文学创作的精神源头。于《“读书声里是吾家”》的最后,他冷静地写道:“多年以后,当我结束凌乱的青春,在小城涵江安居下来,我才知道,原来我是涵江‘黄巷黄氏’的后裔。”谁能说大顺二年登第的黄璞、乾宁二年登第的黄滔等人的文化基因没有传承至作者身上?谁能说,发表文章逾百万字、荣获诸多大奖的黎晗与莆田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文脉毫无关联?作者当年就读的莆田一中,前身乃晚清进士关陈谟、张琴告老还乡后,合力推动开办的官立兴郡中学堂,两人之善举正是对先贤热衷公益事业的传承。善举会传承,文脉更会传承,《锦绣堆》正是传承的证物与结晶。 三 年少时,曾一味羡慕写下经典著作、润泽一代代读者的文学大家,那豪情、才气、风度无不令人向往;而今,越发对坐得住冷板凳、乐于梳理乡邦文献,在年深日久之中勾勒出往日若干影像的文史学者心怀敬意。并非对文学大家不再敬佩,只是更能感知后者之不易,这样的人更需要沉得住气,更需要乡土情怀,更能够拥抱寂寞。放眼当今,这样的人是极少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锦绣堆》可称得上难得之作。 莆田是泉州隔壁的不远处的莆田,莆田是历史长河里群星璀璨的莆田,故而,对我来讲,莆田既近又远、既清楚又模糊。品读《锦绣堆》正是我认识莆田的新起点,它让莆田对我不再是茫然的所在,而是可以遥遥牵挂、肃然起敬的兴盛之地。 (黎晗《锦绣堆》,作家出版社2025年1月版。) 【黎晗文学档案】 黎晗,1969年生,莆田西天尾围庄人。十七岁在《生活周刊》发表散文处女作,迄今已在《十月》《作家》《大家》《中国作家》《天涯》《山花》《青年文学》《中华散文》《福建文学》《散文天地》《美文》《散文百家》《湖南文学》《满族文学》《西湖》《滇池》《现代小说》《小说林》《海燕》《青春》《边疆文学》《四川文学》《香港文学》《南方文学》《黄河文学》《百花园》《回族文学》《海峡》《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晶报》等国内多种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歌作品逾百万字,为《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海外文摘》《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小品文选刊》等多种选刊转载,入选《美文典藏》《2001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当代散文精品·2003》《新散文百人百篇》《2004中国年度短篇小说》《2006年度中国短篇小说》《2010中国中篇小说年选》《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全球华语小说大系》《布老虎散文》《福建文学创作50年选·散文卷》《21世纪中国散文典藏(2000—2010)》《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散文》《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短篇小说》《〈散文选刊〉创刊30年散文精选集》《金刚沙——〈福建文学〉60年作品典藏·中篇小说卷》《改革开放四十年福建中篇小说精选》《中国年度小小说2015》《中国年度微型小说2015》《小小说文库》《IRINA’S HAT New Short Stories From China》(《伊琳娜的帽子——中国新短篇小说》,美国MerwinAsia 出版社)等数十种选本选集。获十月文学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多种奖项十余次。结集有小说集《朱红与深蓝》、散文集《流水围庄》《锦绣堆》,与同仁合集有《呼唤龙》《贞元年间的隐秘镜子》《新散文十五家》,主编有《涵江写意》《梁祝诗》等。2003年任莆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20年辞去),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24年连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