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戏:经典也可拥抱“年轻”
【发布日期:2025-04-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溢】

  去年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9届戏剧会演、第6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单项奖评审结果的公示中,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新编莆仙戏《别妻图》上榜多个奖项榜单。恰逢郑怀兴先生逝世一周年,为表达对郑怀兴的纪念,仙游县举行活动纪念郑怀兴先生并发布了《生而为戏:郑怀兴先生纪念文集》一书。

1_241101新闻通稿)莆仙戏1396.jpg

  许多年轻人对莆仙戏的初印象,多来自于小时候跟随爷爷奶奶到宫庙门口观看的短暂记忆。小时候的我们不知莆仙戏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它不仅惊艳,也抓住了观众的心。作为一门艺术,它既古老又年轻。

  今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依然能吸引和打动人,除了戏曲本身,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给人的独特精神享受。然而,不容忽视的现状是,许多人将莆仙戏视为一门“曲高和寡”的老年艺术,这一刻板印象以及词曲理解难度大、剧情节奏缓慢等,都使得年轻人对莆仙戏缺乏兴趣。

  不禁要问,在各大展演中频频获奖的莆仙戏该如何“跳进”更多年轻观众心里?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搞“创新”不等于真“年轻”。一段时间以来,莆仙戏陷入了片面追求花样创新的困境中。虽然不少现代作品频现,但从形式上来看,这些新戏并没有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其实,许多作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题材上的翻新,都未能真正触及当代年轻群体的审美。如果仅停留在对场景、服饰的跟风复刻和对肢体动作的简单编排,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探索和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入,不但消减了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还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如今的莆仙戏受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迫切希望也积极参与舞台、灯光与形式上的改革。因此,唯有将创新变为新兴,让作品更具文化辨识度、符合现代思想,才能直抵人心。

  善“改编”更要能“传情”。从现有作品来看,不少莆仙戏喜欢采用繁琐的队形变换、复杂的动作技巧来“造景”。这些手法看上去美则美矣,却难以掩盖其核心思想的单薄,也很难打动观众。有的只是在“披着古戏新唱”的外衣,其中表演者的情感与观众的感受被割裂,没有了同现代年轻人感同身受的情绪交流互动,自然难以激发共鸣。

  可见,华丽的外在不是编创者、表演者的“保护色”,自我感动式的煽情也无法成就经典之作。要吸引年轻人、感染年轻人的莆仙戏,应该探索将现代社会所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放在第一位,让观众随着演员的演绎同频共振。

  源于“古典”也可拥抱“现代”。当下,有个话题被戏曲界热议:莆仙戏就一定是老人的、古人的吗?“传统”二字,似乎成了莆仙戏背负的“包袱”。一些莆仙戏作品也因囿于古代元素,导致选题狭窄、立意局限,缺乏与现代生活的深度链接。

  事实上,戏曲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对“传统”的简单演绎,而在于连通古今,用古典精神映照今人内心世界。近年来涌现的许多作品,无论是穿越时空的社会伦理画卷《别妻图》,还是以民族历史为题材的《陈文龙》,都是现代性融入莆仙戏的真实写照。莆仙戏要走向更多的当代观众,不妨突破“古”的枷锁,主动介入现实、观照当下;同时善于利用新媒介、新手段,在跨界融合中不断拓宽内容与表达的维度,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