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守望教育的麦田
【发布日期:2025-04-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吴跃】

  翻开《一线带班》的扉页时,我仿佛看见千万个教室在书页间次第亮起灯光。这本沾着粉笔末与茶渍的班主任手记,以粗砺的真实碾碎了师范生对教育的浪漫想象——班级管理不是教育学课本上精美的思维导图,而是一场需要俯身躬耕的漫长农事。在字里行间,我触摸到了教育最朴素的质地:那是晨读时此起彼伏的哈欠,是作业本边角晕开的泪痕,更是教师口袋里永远备着的金嗓子喉宝。

  当教育理论将“班级文化”抽象为若干评价指标时,《一线带班》却让我看见文化生长的血肉。书中班主任用三年时间培育的“种子班”,让我想起幼时外婆菜园里的番茄架——那些精心设计的班徽、反复打磨的班级公约、每月轮换的读书角,就像扎进土壤的竹竿,在日复一日的攀援中织就集体的精神经纬。

  最触动我的细节,是班主任坚持让学生用废弃试卷折纸船装点教室。这让我突然明白:真正的班级文化不在德育处的检查表里,而在孩子们指尖的温度中。当师范生在微格教室演练“文化建设方案”时,往往沉迷于设计精美的文化墙,却忘了文化本应是从班级生命内部自然生发的根系。那些被我们视为形式主义的“班级口号”,在特定时刻竟会成为凝聚集体的咒语——正如书中所记,运动会上四十个孩子齐声喊出“青竹拔节”时,连最顽劣的学生眼里都闪动着星光。

  教育系走廊里悬挂的夸美纽斯画像永远神情肃穆,而书中那些“图书管理员”“节能小卫士”的岗位竞聘现场,却充满孩童特有的鲜活喧闹。当班主任把点名册换成“今日我值日”的胸牌时,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让我想起童年时偷偷穿母亲高跟鞋的经历——那些轮流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何尝不是在试穿责任的外套?

  书中“自主管理”的实践颠覆了师范课堂的认知:我们曾以为赋予学生权力必然伴随混乱,但那个将雨伞摆成彩虹图案的值日小组证明,孩童对秩序的创造力远超出成人想象。最精妙的设定是“班务申诉箱”,当学生开始用歪扭的字迹讨论“是否该取消午间练字”,管理的权杖已然在无声中完成交接。这启示我们:真正的自主不是教师恩赐的自由,而是让学生在规则的缝隙中长出自我约束的骨节。

  在家校共育沦为“家长群接龙大赛”的今天,书中班主任的家访手记像一剂醒脑的良药。那个在麻将桌旁批改作业的父亲,那个把生病孩子锁在家里的母亲,撕开了教育学教材里“家庭教育”的温情面纱。但作者没有止步于批判,而是用“家庭技能展示日”架起理解的桥梁——当学生教父母叠纸船的视频在班级播放时,教育正在完成最动人的双向滋养。

  这种智慧给予师范生重要启示:家校合作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输送,而是两种教育生态的相互驯化。书中记录的“家长课堂”尤具启发性——让工程师父亲讲解桥梁结构,请厨师母亲演示面团发酵,这何尝不是将家庭的特异性转化为教育资源?当我们未来面对“难缠”家长时,或许该记住:每张焦虑的面孔背后,都藏着未被发现的教育矿脉。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一线带班》却为“慢教育”写下注脚。班主任用三个月等待自闭症男孩开口说话,用整个学期观察“问题学生”的绘画本,这些细节像锋利的犁头,剖开了教育工业化生产的谎言。当我们在师范课堂背诵“因材施教”原则时,书中教师正蹲在楼梯间听学生讲述父母离婚的夜晚——教育最本质的温度,永远存在于标准化流程无法触及的褶皱里。

  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懂得教室后墙那棵“成长树”的真意:每片叶子不仅记录着分数与奖项,更珍藏着某个学生第一次主动问好的清晨,或是那个总忘带作业的孩子悄悄放上讲台的野菊花。这些易碎的瞬间,恰是教育者真正的收成。

  暮色中的教学楼依然回荡着试讲的声音,而《一线带班》已为我植入新的认知:教育不是精心设计的师范生赛课,而是在琐碎中编织意义的艺术。当未来某天我真正走进教室,定会想起书中班主任磨破的教案本封皮——那磨损的边角里,藏着所有教育者共同的秘密:我们用制度播种,用信任灌溉,最终在岁月里收获一群人的生长轨迹。这或许就是班级管理最深的隐喻:它从来不是管理,而是让生命在合适的土壤里,找到自己向阳的角度。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