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源自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蜿蜒盘绕,全长约105公里。它纵贯莆仙南北洋,穿越18个乡镇,广纳360条溪涧之水,流域面积达1732平方公里,最终于兴化湾澎湃入海,奏响壮美乐章。作为八闽水系中的璀璨明珠,木兰溪以“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的风采,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绚丽画卷。她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堰——木兰陂,这座素有“福建都江堰”之称的水利奇观,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更荣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殊荣。1962年,郭沫若视察莆田时题诗赞道:“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这28字,不仅凝聚了钱四娘舍身筑陂的悲壮史诗,更彰显了中华民族治水兴邦的永恒精神。 为何当初来莆田修筑木兰陂的先贤皆来自异地他乡,而今却被视作莆田的一部分?这一历史谜题,如同星斗遗落于史卷之外,难以寻觅。笔者欲详述其中缘由,期望有朝一日,能与诸君一同踏入时光幽境,拂去岁月积尘,揭开这千古谜团。 钱四娘(1049-1067年),福建长乐人。其父曾任广东地方官员,不幸因病离世。钱四娘与母亲扶柩归乡,途经莆田时,受父亲生前挚友盛情挽留。在好友的陪伴下,她们游览了莆田的山川美景,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其间,钱四娘深感木兰溪两岸百姓饱受旱涝潮灾之苦,尽管已筑堤挡潮,但淡水盐水难分,土地无法耕种。闻此,钱四娘心中萌生了修筑木兰陂的宏伟志向。 归家后,钱四娘与母亲商议捐家财筑陂。母亲忧心忡忡,言及筑陂工程浩大,艰难险阻重重。钱四娘却目光坚定,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恳请母亲支持。母亲终被其说服,欣然应允。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年仅十六岁的钱四娘携十万缗巨资奔赴莆田,开启了筑陂壮举。消息传出,当地官民纷纷响应,踊跃投身筑陂之中。钱四娘与当地人在将军滩前精心选址,截溪筑陂。在她的引领下,工地上的劳动者们干劲冲天,工程进展迅速。他们开通渠道,沿鼓角山南行至广袤平原,总计开通圳一条,沟三十六条。钱四娘更是夜以继日,无论风雨,始终坚守工地。 历经三年艰苦奋战,木兰陂终于在治平四年(1067年)竣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溪洪如脱缰猛兽般奔涌而下,将这座宏大工程毁坏得面目全非。钱四娘悲痛欲绝,最终投身于水中,用生命殉了陂。 继钱四娘之后,长乐进士林从世决然携资奔赴莆田,再次动员民众筑陂。然而,因港口狭窄,海潮汹涌,工程又被冲毁。至此,筑陂第二次以失败告终。 前赴后继之潮涌,贤能之士接踵至。侯官(今闽侯)李宏,生于官宦世家,心怀善念,壮志高翔。他与林从世相识相惜,结为异姓兄弟。当闻知林从世筑陂失败,李宏内心顿生坚毅信念,矢志定要成就其未竟事业。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5年),李宏奉诏赴莆筑陂,携七万缗家资奔赴莆田。在挚友冯智日的协助下,他深入探究前两次筑陂失败的缘由,审慎选址于木兰山下。此地两岸对峙,溪面开阔,水流和缓,实为筑陂绝佳之所。 在李宏的引领下,第三次筑陂工程再度启航。广大民众受其决心和精神鼓舞,踊跃参战,同心协力。历经八年鏖战,他们终于元丰六年(1083年)成功落成这座伟大的陂,为后世立下不朽功勋。(郑靖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