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仙游县龙华镇吴氏珍藏先祖遗留的一幅清代寿屏,于是慕名前去参观。蒙吴姓村干部向导,挨家拍摄,原本分散收藏的围屏内容得以完整展示。村民的大方、自信和热情令人敬佩,他们研究该围屏的内涵和外延也很深入,通过交流受益匪浅。貂峰吴氏于宋代开基于此,其现存祠堂建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62),规模宏大且有大量历代文物遗存,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厚重的人文景观值得认真研究。 貂峰吴氏清代寿屏保存完好,整幅围屏由12扇组成,蓝底金字,端庄典雅,自带豪门气质。围屏寿序为乾隆十三年(1748)湖北武昌府武昌县副堂郑绍鹏所撰,庆祝貂峰吴任翁先生八十大寿。 据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记载,郑绍鹏,字幼超,号搏九,是诸生郑贯英次子。年少随父学习,性格聪颖,研习五经。二十岁考中秀才进入县学。乾隆丙辰年(1736)考中副榜,丁巳年(1737)授予县丞一职,因双亲年老回乡授徒供养父母。为父母送终之后被选为湖北武昌县丞。当时武昌淹水,百姓生活艰难缺少食物。郑绍鹏与县令吴某商议开仓济民,恰好吴某奉调前往省城,郑绍鹏独自承担此事。他严格设立法规程序,让差役不能侵占克扣,百姓得以活命。县里有华容道,地势非常险要,他进行修整治理,行人歌颂道路平坦如磨刀石。七十岁时辞官归乡,闭门静处,只和后辈们评论诗歌、讨论文章,自得其乐。 郑绍鹏在寿序中阐述了个人关于长寿的观点:长寿难,能真正享受长寿者更难。这种观点充满了唯物主义的辩证,不但歌颂了寿主,且体现了作者关于人生深刻的哲学思考。实际上,很多寿序成为作者宣扬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窗口,是其雁过留声的契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撰写寿序是一桩双赢的美事。 寿序先是归纳了吴任翁先生的长寿特质:七十岁后仍强壮,身体康健,行动自如,饮食正常,寒暑不惧,耳聪目明。接着从家庭、乡里和子孙三方面具体阐述了其长寿的体现:操持家务不屑照顾、创建大屋总理家务、直言正色信服乡里、一肩义举疏通堤坝、子孙满堂声名远扬。 作者认为,自古“三多五福”难以实现,而吴任翁却全都具备,把长寿中的难事变得容易,实现了长寿之人所渴望的一切。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三多五福”是古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涉及名、利、寿、嗣和情五方面。名利寿嗣固然重要,但情更重要。情,即个人的情操,涉及个人的修养、精神和思维。 正如《郊尾后溪阮氏寿屏》序中傅肇修所持观点那样,人们不必执着追求“三多”,却又不主动拒绝“三多”;既尊重命运的自然安排,又强调了人在生活中的积极态度。从寿屏寿序的文体特性来讲,《龙华貂峰吴氏清代寿屏》序与《郊尾后溪阮氏寿屏》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人生哲学的“俗套”模式。 再次赘言一下这种寿屏序的文化内涵,即“三多五福”的说法,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长寿、福气、子孙昌盛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传统社会对老人德行和社会贡献的重视。任翁在乡里的威望和义举被着重提及,说明在当时的价值观里,长寿之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兴旺的子孙,还应在品德和社会事务上有良好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