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华《游洋志》载:“五峰寺,在县之西兴泰里。”2014年《石苍乡志》载:“五峰寺,在五湖村,宋政和三年(1113)建,1989年重建。” 五峰寺现存一大石槽(约140× 50 × 50 厘米),其口沿刻字二行:“政和三年岁次癸巳(1113)十月初八日永记”和“住持赐紫沙门有殊求为考妣二亲舍造”。 另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载:“银岩桥,在兴泰里五蓬。乾隆三十一年(1766),生员王佐章、赐监生章炳、章焕仝倡建。”银岩桥现已淹没水库底部,但四块清代桥碑被重新安置在“东坡岭”上。石碑记录了银岩桥清代两次捐建功德,一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一为嘉庆十一年(1806)。乾隆三十二年(1767)僧人捐款者有:“古寺大乘、麦斜旭瞻、北山当机、太平妙华、虎溪瑞芙、麦斜允文、古峰子贡。” 银岩桥碑文中的“古寺”和“古峰”,也称古峰寺、五峰寺,便是今石苍五湖村的“五峰寺”。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当地人的口头文献,当地老一辈几乎都能流利说出这些寺名变迁的掌故。(这种源于莆仙方言发音而形成的谐音音讹现象无处不在,也可为研究古代地名变化中口头文献的重要性背书。)据上述方志、石槽、石碑和口头文献可知,重建于1989年的五峰寺最早可以追索到北宋末年的政和年间(1111-1118)。至少到了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五峰寺还是一座较为大型的佛教寺院。银岩桥碑文捐款寺院中,唯有五峰寺和麦斜岩寺出现两次。北宋时期麦斜岩影响很大,成为一处大的佛教和自然景观。可以想象,五峰寺当时也是规模较大,僧人较多,经济实力较好,才会出现两位僧人分别以各自名义捐赠的情况。有趣的是,同一座寺院,落款寺名却不同:“古寺大乘”和“古峰子贡”,似乎是故意为之,以区别不同的僧人捐赠个体。也或许,当时的五峰寺规模较大,有上下院之分,两者既是整体又相对独立。 离五峰寺直线距离约2公里处的“英山”,其山麓近年重建了一座简陋的“英里寺”。关于“英山”和“英里”之名来源,颇有些不同争议。但是,村里大多村民认为,宋代的“五峰寺”原址在“英山”麓,前寺后庵,寺主为比丘,庵主为比丘尼,“英里寺”是“院里寺”的音讹,“英山”是“院山”的音讹。宋代佛寺多以“院”称之,故有“院里”和“院外”之地名。这种以寺院命名的做法很常见,比如钟山镇龙纪院附近便有“院里”和“院外”之地名。 当地传说,“五峰寺”寺主和庵主有了暧昧关系并产下婴儿为村人所不容,于是寺院被迫迁往今址。“五峰庵”遗址今天仍在,而“英里寺”最近重建,挖出一些古代建筑构建物。其中,最大的建筑构建物是五块柱状石构,长宽约60厘米,高约80厘米,底部为斜边。为红色砂砾沉积岩,含有较多铁矿。这种岩石是当地常见浅层地表岩石,质地松软、粗糙,不适合雕刻,但就地取材容易加工。石头构建应为古塔基座,通过推断基座边长可达1.8米,转角雕刻竹节。寺里天井还有雕刻菱形图案的石板,应为石塔构建。另有一件覆莲石雕,中有圆孔,很可能是塔刹构建,这些都符合宋代中小型佛教祈福塔的特征。 据村民介绍,离“英里寺”200米处的小河上有双板石板桥,上面有大的刻字,遗憾的是有字的那块石板断裂不知所终。经辨认,寺里收藏的约30 × 40厘米的残石很可能就是石板残件,上刻“贯文入”三字,应该是捐修石板桥的记录。令人惊喜的是,下游约100米处的土地庙前找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三板石桥,宽约0.9米,长约2.8米,上刻文字“政和八年岁次戌亥(1118)正月初二日住持赐紫沙门有殊舍造”。建造者和今五峰寺石槽刻主同为“有殊”。 石槽、石桥和石塔分为四地,这个发现可以证明当时的五峰寺规模较大,已经分为上下院了,而石桥是两院之间的必经通道,甚至是寺院的地产范围之内,以至于落款都没有标明是“五峰寺”的“住持”。至于寺庵产子被迫迁址之事,显然只是个老套的传说而已。 关于“赐紫沙门有殊”和尚,目前无处可查。赐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公服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大红),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亦称“赐金紫”。朝廷亦敕赐紫袈裟予有功德之僧,以表荣贵。《大宋僧史略卷》载,唐武则天时,法朗等重译大云经,陈符命之言,谓武则天乃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武则天为此封法朗、薛怀义等九人为县公,并敕赐紫袈裟,此乃赐僧紫衣之始。 赐紫色袈裟,是出家人莫大的荣誉。南宋《仙溪志》所载不过二僧,一为蜀天汉三年(应为元年)(917)敕赐普惠寺清忠僧紫衣,一为宋徽宗时期(1100-1126)敕赐仙游县西人住真州长芦寺祖照禅师。另据乾隆《仙游县志》和明释正禄《龙华寺志》载:“(宋雪径净明)天圣四年(1026),仁庙闻师道重,诏赴阙,亲询法要,称旨,赐紫磨衲(袈裟)及御扇等物。” 五峰寺有殊和尚,目前尚不知其何许人也。然《游洋志》载:“雪峰东庵有需,姓陈氏。始创万安院于何岩南湖,垦田养徒百余人。今《续传灯录》所谓高田有需禅师者也。部使陈公觉民闻师名,遣僧诣南湖延住福州鼓山,继住雪峰。有语录行于世。”有需禅师生活年代约在1045-1125年间,这与五峰寺有殊和尚大抵相仿,若论字辈,皆为“有”辈,或为师兄弟,此为推测,并无实证。 太平兴国四年(979)之后,设立兴化县,今五湖村位置重要性逐渐凸显,是兴泰里西、南前往兴化县城(游洋)的重要通道。今五湖村台尾(塔尾)存有一单板石板桥,长约3米,宽约1.2米,上刻文字“□高献为亡妣孺人林氏舍五十文旹己亥□□”。虽无纪年,但是根据石板磨损情况,结合宋人捐建和刻字特点,推断应为北宋末年的宣和二年(1120)。和一般人想象的“深山藏古寺”不同,宋代寺院多位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之处,唯有如此香火才能旺盛。 综上,今五峰寺应该是始建于北宋的一座古寺,宋代发展比较繁盛,其住持有殊应是一名高僧,皇帝曾敕赐紫衣,建有至少两座小石板桥和一座崇宁三年石槽并遗存至今。宋代就已建成上下院,建有中型舍利塔,并有其他附属庵院。明清时期,五峰寺继续良好发展,成为兴泰里地区一座较为重要的寺院。清乾隆和嘉庆年间,五峰寺僧人大乘、子贡捐款参与银岩溪桥的建设。清代,五峰寺有不同音讹寺名,分别是“古寺”“古峰寺”“五峰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