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读了三所大学——莆田师专、福建师大、厦门大学,毕业后与我一直保持交往的老师不多,福建师大黄裔副教授是“不多”中的一位恩师。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黄裔副教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真诚”。从恩师的身上我读懂了“真诚”内涵:真诚地对待别人,不欺人;更能坦率地对待自己,不自欺。他的言传身教,无不在诠释着实实在在与人相交,与己相处,与世界相融的朴实道理。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恩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读着他的文学论丛《梅溪集》,读着他的中国现代文学与琉球汉诗研究《学海探骊》,读着他的论述、编著、创作的《集外集》,从读书到读人,他那熠熠发光的人格素质,最重要的是一个诚字,一个谦恭、儒雅、勤奋的师长,一个值得我用心去亲近的长辈。他愉悦着我的心情,他播种着我的善良,他培养着我的爱好,使我成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活成自己内心欢喜的模样。 “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从恩师的“缅怀先贤”辑中我悟到这个道理。他写茅盾的晚年,古稀老人操持家务,尴尬而微妙的处境,去世后被称之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写冰心贤妻良母、严师诤友,文坛泰斗、情系教坛,冰心通过《人民日报》李辉主编寄赠《滴血的童心》一书的真诚和用心,让人肃然起敬一位闪闪发光的老人。正如恩师在书稿中写道:“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的生命……她那爱的哲学,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存人间。”他追记郁达夫,呼唤人性的复归,探究郁达夫的遗传基因:真率、真切、真诚、真挚。他写沈从文追求人格独立,处惊不变、大智若愚,宽容大度、以德报怨,正如书稿写道:“十多年来和人不争权,不争利,不争名位,帮人做事总是赔本……我活得很健康,这不能够作假的!”他还写了左联战士作家卢豫冬教授,写了自己的恩师黄寿祺教授,还写了登上钓鱼台的第一人杨仲揆先生,总之人生没有捷径,唯有踏实前行。 《集外集》第二辑“艺海拾贝”,写古今俊杰、中外文化界的名人轶事。第四辑“杂感·随笔”,有些是生活中有感而发,有的是走南闯北的记游。他写郑振铎爱书与爱国,母亲教巴金“博爱”,从小爱“牛马”,“她教我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的人。”写老舍和趵突泉,老舍母亲的生命教育,“好客、豪放、热忱,乐于助人。”写艾青从画家到诗人,曹禺从小成“戏迷”,叶永烈文学路上第一步,汪静之的嗟叹,“朋友,趁你风华正茂,以生命光热,写现代化春秋吧。”写徐志摩封建婚姻最坚决的叛逆者,一心想着祖国的秦牧,“语言自然、率真、亲切、抒情,成功地把知识、哲理、形象、感情和文、彩融合起来,独树一帜,屹然成家。”他写自己跟舒乙先生的交往,“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读之让人热泪盈眶。他在《签名本:我的珍藏》,写他珍藏冰心、徐恭生、杨仲揆、凡尾常喜、桑逢康、黄寿祺、俞元桂等24位名家大师亲笔提赠的书籍,寄寓着一缕友情,一份关爱,一种信任,一段缘分。他面对着这些来自“文字之交的家珍”,心中充溢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真”字。真,才是人与人交心的根本;真,才是心与心长久的秘钥;真,才是收获感情的前提。” 《集外集》第三辑“落华拾存”,为往昔发表的文章,包括记者采访录、书评、研讨琉球汉诗的资料和点滴体会,中外寿星的养生感悟;第五辑“附录”,为回忆录、年谱等。其中恩师对琉球汉诗的解读,20多年的琉球汉诗研究,撰写了六篇系列论析,每一“探”都有新发现,让人受益匪浅。琉球文化一直带有福建文化的印记。琉球在明朝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后,开始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当时琉球使者来中国,必经海路来闽,因此琉球与福建特别是福州的交往极为密切。他写道:“琉球汉诗是汉文化的连根移植,即从意识深层世界观上进行移植。几个世纪前,琉球的有识之士就开始研究汉学,汉文化中的礼、忠、孝、节、义、仁,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都融入琉球诗人的血液。”琉球人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尊崇,对中国文化的崇拜,酿酒、歌舞、诗画、服饰、历法,他们都虚心加以学习和接纳。每个家庭都用孔孟之道来教育后代,规范家庭秩序。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尊崇、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掩卷沉思,我仿佛在阅读中与恩师对话,进行真诚的接力,他那坎坷人生路,无论是在生命的黑夜,还是在灵魂的黑夜,总是心里有光,生活自有光芒。是啊,有了希望的光、信念的光,他人生的黑夜也就随之消失,能够抵挡人生所有的不确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无法表达的情绪,都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都喜欢与真诚自带光芒的人交朋友,或许这就是我们师生三十多年来一直能够保持交往的缘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