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人的心灵才是起初的。”雨果如是言。不必追求人生的浓墨重染、纷彩华章,丹青白宣,浓蕴也自藏其中。 每个人都想拥有美丽的皮囊,企图用外貌来充盈自我。但韶光易逝,皮囊带给我们的不过是短暂的光鲜。“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真正的美,从来无须依靠外在的华美渲染来博取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北大“韦神”韦东奕,因其天才般的数学造诣和接地气的外表形象而被人熟知。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是求真求实、辛勤钻研的学者气质;是手握馒头,衣着过时也无法掩盖的科学之光。如若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流浪汉,即便换上高级时装,从头到脚打扮一番,也难掩无知的气息。 一盏佳酿,即使没有金瓶玉盏相盛,其香自溢,甘醇无须他物装点。南宋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没有浓墨重彩的装点,清淡的笔墨勾勒出“疏可弛马,密不迫风”之境地,意蕴无穷。真正的美,是由内而生的气质。揆诸现实,越来越多人追求美丽的皮囊。“漫画腿”“蚂蚁腰““锁骨放硬币养金鱼”,人们将目光聚焦在容貌上,甚至掀起了所谓“容貌焦虑”的热潮。殊不知,“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正如毕淑敏所说,修饰易而修身难,人们一味地追求外在形象的美丽,却不愿脚踏实地提升学养、积淀底蕴,最终除了一具华而不实的皮囊之外一无所获。 然而,这种盲目追求容貌的错误理念很大程度来源于我们眼界的局限。”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作了茧的蚕,无法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住在井底的蛙,难以了解宇宙星辰的浩瀚;把追求外在华美作为生活目标的人,给自己套上了别里科夫的“套子”。因为眼界的局限,人们不敢正视自己的外貌。他们没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广视野和高远境界,也不知河伯开拓眼界后方能与北海若坐而论道。他们企图用外貌的丰盈掩饰内心的空虚,寓于一角,满足于一米阳光。星霜荏苒,他们成为了时代的余烬。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想要破除眼界局限的屏障,须知“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摒弃“百般红紫斗芳菲”,追求“何须浅碧深红色”,克服浮躁与虚荣,在平和淡然中沉淀高尚与豁达,达到“自是花中第一流”度人度己的物我合一。 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美好的运作。在时间的轨道上,勾勒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无需浓墨重彩,丹青白宣,足矣。
指导老师:张桂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