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红花落因深情,强弹弦断不可听。人生在世,需如行者般负重前行,因此,承受一词的内涵引人深思。窃以为,明晰自我承受限度,拓宽人生负载版图,不失为一剂良方。 时节流变,物华惊换。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脚步,个人的存在需要担负起多方的压力。学业事业竞争,“内卷”的狂潮来袭;情感成败得失,追逐美好生活的路上免不了承受无常的阴风冷雨。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背后的隐含语义即为承受住磨难,熬历过苦痛,方有拨云见日之机。从古至今,“苦难成就论”占据主流赛道。 诚然,人生旅途中我们所承受的压力、挫折等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于我们的成长有如锻铁淬火之效。但是,世上没有强拉不断的弹簧,对于个人而言,个体必然存在能力的局限,超人的故事终究只出现在童话中。 因此,窃以为我们需明晰自我限度,将个人的能力置于承受的尺度上衡量。“能承受者即成功”是一种社会普遍看法,它带有世俗性“道德绑架”式的意味,驱使着人们一件一件地将本可以少承受或不承受的压力往肩上放。殊不知,过于繁杂的压力如若承受不了,不仅会造成生理上的疲惫受伤,亦可能缔造心理上对自我的失望,自信的垮塌。因此,我们应当学会认清自我能力的承受限度,承认个体“负载量”的极值。合理得当,尽己所能地担负起,承受住施压,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滋生于他人期望下的“自生压力”,即能保障你走得更稳,又能护航你行得更远。 明晰自我,合理承受并不意味着只是推诿、逃避、躲闪。而是理性衡量自我,舍弃不必要的负担,为承受住真正有意义的责任与压力腾出空间和精力,是给心灵做减法,调好焦的取舍优化。 但是,正如谚语所说:“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发展与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共性,随着成长的演进,我们的能力也会有所拓宽。个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量亦可伴随潜力的激发而拓展。因此,我们不妨感受内心,在负载的挑战上多坚守一会,再坚持一下,或许能够在不经意间挖掘出自身的潜能,突破原先的设限也未可知。 置身于“承受”一词的背景之下,我们所表现的除了“我承受”的主动语态,亦可能是“我使之承受”的使动用法。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联结上也担当着重要角色。 揆诸当下,虎爸虎妈变相“鸡娃”,家庭成员间的期望之压,陌生人间的“道德绑架”……无不是“承受”一词使动意义的错误用法。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对他人的行为举止抱有期待。而过度的希望催生了人们相互“迫使对方承受”起你的期望的力量,而忽视了对方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加重对方的心理负担。哪怕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可能使双方间的感情如泰戈尔笔下因爱的紧压而凋谢的花。对此,合理,恰当地表达诉求,换位思考对方感受。让人们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承受前路风雨,实为关系的良性发展性态。 人生路漫,静水流深。愿我们都能承受住生命的负重,在与自我,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中行稳致远。无惧山高路远,勇毅承受向前! 指导老师:陈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