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教育
千里援藏 播种希望
访福建省“最美教师”徐清风
【发布日期:2022-09-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见习记者 陈震】

  他怀揣着援藏的梦,奔赴“藏东明珠”这片净土,播种希望;他独特非凡的构思,抉择最优方法传授学生,答忧解惑;他桃李满园,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他是徐清风,荣获2022年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教师”称号,也是莆田唯一获评教师。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视频连线远在西藏的徐清风,以飨读者。
  情系高原,两次援藏坚守初心
  “2007年,我和同事一道去了西藏、青海、宁夏考察交流,在亲眼见到了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徐清风说, 2019年,当得知市里要选拔一批教师援藏的消息后,他主动请缨,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作为大山里成长的孩子,他深知藏族农牧民孩子的不容易,为了求学千里迢迢来到惠民班,大多数孩子一个学期只能回去一次。这让徐清风感同身受,回想起孩提时代,家里穷,供孩子上学都难,他的妹妹为了凑足他的学费和生活费,毅然承担起家务和农活,放弃了学业。
  他希望能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29年从教经验,培养西藏孩子们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将来走出大山,学成归来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徐清风便和家人商量援藏的事情,他的妻子是幼儿园退休老师,儿子当时是大学生,他们知道教育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纵有千般不舍,依然选择支持徐清风的决定,并让他安心援藏,不要忧虑两位80高龄的山村父母。
  从莆田到昌都,徐清风和家人相隔了3000多公里,每天都会在忙碌完工作之后与家人通视频电话,诉说着一天所经历的事情。尽管那只是一个个日复一日、稀疏平常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却是情感的寄托处,化解着那远隔千里的思念。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年的援藏之期也到了尾声,回故乡还是留下来,一边是亲人,一边是孩子们的未来,徐清风很是犯愁。在学校时受到受援校领导、老师、孩子们的欢迎,让徐清风觉得他的到来很有意义,尤其是孩子们都希望他能留下来。每每提到要分别,孩子们都会哭成一片,他深受感动,借着能继续援教的契机,他决定留下来,陪伴孩子们成长。
  巧思匠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育对于孩子是重中之中,2019年8月进入受援校,因校内紧缺英语老师,服从学校安排,完成2个教学班教育教学任务,每周授课达16-18节。在教学过程中,徐清风发现当地“填鸭式”教学,即背诵记忆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关键。为此,作为从教经验丰富的徐清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任务型教学,让孩子们在上课时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课上也会进行生动有趣的互动,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整体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
  “不过教学过程中,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当时班上有两个同学上课不专心,总是打瞌睡,时刻提醒也不是好办法,会影响到其他孩子上课的进度。”徐清风说。为解决这个现状,徐清风课下找他们谈心,以心交心,让孩子们从心底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给他们一人一本笔记本,要求他们上课必须记笔记,同时课堂提问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徐清风下课后也会及时进行检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们自己也从中获得成就感,便会主动地学习,上课时不时也会举手发言。
  徐清风刚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的时候,班级的英语成绩是比较差的,在整个年级组里面经常倒数一、二名。但是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班级的英语成绩变成了年段第二名。他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循循善诱,用爱诠释着什么是一名优秀教师,什么是学生喜欢且适合的教师。
  桃李芬芳,关爱陪伴学生成长
  受援校的200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遥远的农牧民家庭。他们住于斯,学于斯,大多每个学期只能回去一次,校园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与家长的联系成了最大的问题。徐清风和其他老师知悉情况,自掏腰包,捐建了爱心电话屋,添置了十几部电话供学生平常与家长联系。这既让远方的家长对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孩子能安心在学校学习、生活。
  至此,爱心电话屋成了家校联系的又一平台,周末围在一起刷抖音的现象一去不复回了。每每走进爱心电话屋,看到孩子们和许久未见面的家长聊着家常,尽管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然而徐清风的心却是暖暖的。
  由于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宿舍条件相对较差,孩子们疏于洗澡,少剪指甲,懒理头发,习惯用冷水洗头。目睹这一切,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了!”徐清风说。他与其他老师挤出时间,在周末为每个男生剪发,为女生们做了青春期健康讲座。校领导也十分重视热水供应问题,他们拟好了方案,向援藏总队申请了资金,为学校购置了锅炉,聘请了维修工,保证了热水的正常供应。
  徐清风同其他老师各认领一个宿舍,与宿舍的孩子结对,和学生一起布置了宿舍的文化墙。徐清风还主动下宿舍和学生谈心,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缓解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从此,徐清风便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阿爸”“阿妈”。
  为缓解学校寄宿管理难的问题,年级组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周末生活。徐清风和其他老师掏绝活、拿本领,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徐清风承担书法课,其他老师则是国学课、美术课、剪纸课等,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从教29年的徐清风用心谱写教育的篇章,诠释着最美教师的内涵。至今,援藏三年有余,徐清风的精神是值得赞颂的,在教育的这片热土,他还在继续。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